二、學習動機的分類與形成
(一)學習動機的概念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
學生的學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是受學習動機的支配,但也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需要、個人的價值觀、學生的態度、學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來的鼓勵緊密相聯。如學生們往往對感興趣、符合自身需要、對自己有重要價值意義的學科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能從中獲得較大的滿足感。有人認為,對知識價值的認識(知識價值觀)、 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學習興趣)、 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認識(學習能力感)、對學習成績的歸因(成就歸因)四個方面,是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內容。學習價值觀反映了學生對學習內容是否有用的看法。學習興趣亦被稱為求知欲,是特殊的好奇心這一內驅力在學習上的表現。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從而滿足內心對知識的渴求,同時伴隨著相應的情緒體驗。學習能力感指的是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即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主觀推測,也有人稱之為“自我效能感”,其反面為“無力感”。它影響學生參加學習活動的堅持性,激發和維持向困難挑戰的精神和達到學習目標的耐力。成就歸因指的是對學習成功或失敗原因的主觀分析。人們經常從內部――外部、穩定――不穩定這樣兩個維度將成功或失敗歸結于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這四類原因。將學習成敗歸結為不同的原因會引起學習期待與情感上的不同變化,從而影響以后的學習。
(二)學習動機的分類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在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起來的,不同的社會和教育對學生的學習有著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學生頭腦中的學習動機是非常復雜而多樣的,為了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所了解,首先要對其進行分類。學習動機的分類方法很多,教育心理學家主張根據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對學習動機進行分類,因為這種分類則更有利于研究、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1.蘇聯的分類
蘇聯心理學家曾把學習動機分兩類:(1)直接的或稱局部的、狹義的學習動機,這類動機與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容及完成的過程密切聯系,如求知需要、認識興趣等。(2)間接的、廣泛的與社會要求相聯系的學習動機,如為了將來的工作而學習。
2.我國的分類
我國周國韜等人(1993)通過對我國中小學生學習動機的實證研究將其分為四類: (1)學習興趣:對所學內容和從事某種活動感到有樂趣,如學生感到動腦思考學習中的問題有一種說不出的樂趣。(2)學習能力感: 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認知,如學生感到自己在作業上不吃力。 (3)外部目的:學習是為了獲得他人尊敬、稱贊等學習以外的目標,如努力學習是為了讓同學看得起自己。 (4)知識價值觀:對所學知識價值的認知,如覺得學習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3.按動機的內外維度分類
從學習動機的內外維度,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內,不在活動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誘因、懲罰來使行動指向目標,因為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動力。如有的學生喜愛數學,他便在課上認真聽講,課下刻苦鉆研。相反,外部學習動機是指人們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不在活動之內,而在活動之外,這時人們不是對學習本身感興趣,而是對學習所帶來的結果感興趣。如有的學生是為了得到獎勵,避免懲罰,取悅于老師等。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決定著學生們是否去持續掌握他們所學的知識。具有內部動機的學生能在學習活動中得到滿足,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而且在教師評估之前能對自己的學業表現有所了解,他們具有好奇心,喜歡挑戰,在解決問題時具有獨立性。而具有外部動機的學生一旦達到了目的,學習動機便會下降。另一方面,為了達到目標,他們往往采取避免失敗的做法,或是選擇沒有挑戰性的任務,或是一旦失敗,便一蹶不振。
4.奧蘇伯爾的分類
奧蘇伯爾將學習動機劃分為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奧蘇貝爾指出:“一般稱之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應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決定成分,即認知內驅力(co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的內驅力(ego-enhancement drive)以及附屬內驅力(aff
iliative drive)。” 他認為,學生所有的指向學業的行為都可以從這三方面的內驅力加以解釋。當然,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這三種成分在個體身上的比重會有改變。
認知內驅力,即一種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需要。這種內驅力,一般說來,多半是從好奇的傾向中派生出來的。但個體的這些好奇傾向或心理素質,最初只是潛在的而非真實的動機,還沒有特定的內容和方向。它要通過個體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現出來,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因此,學生對于某學科的認知內驅力或興趣,遠不是天生的,主要是獲得的,也有賴于特定的學習經驗。在有意義的學習中,認知內驅力可能是一種最重要和最穩定的動機了。這種動機指向學習任務本身(為了獲得知識), 滿足這種動機的獎勵(知識的實際獲得)是由于學習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稱為內部動機。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個體的因自己的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這種需要從兒童入學開始,日益顯得重要,成為成就動機的主要組成部分。自我提高的內驅力與認知內驅力不一樣,它并非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把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它顯然是一種外部動機。從另一個方面說,失敗對自尊是一種威脅,因而也能促使學生在學業上作出長期而艱巨的努力。
附屬內驅力,是一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如家長、教師等等)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它具有這樣三個條件:第一,學生與長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第二,學生從長者方面所博得的贊許或認可(如被長者視為可愛的、聰明的、有發展前途的人,而且受到種種優惠的待遇)中將獲得一種派生的地位。所謂派生地位,不是由他本身的成就水平決定的,而是從他所自居和效仿的某個人或某些人不斷給予的贊許或認可中引申出來的;第三,享受到這種派生地位樂趣的人,會有意識地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長者的標準和期望(包括對學業成就方面的一些標準和期望),借以獲得并保持長者的贊許,這種贊許往往使一個人的地位更確定、更鞏固。
在成就動機中表現出來的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與附屬內驅力這三個組成部分的不同比重,通常隨著年齡、性別、社會階層的成員地位、種族起源以及人格結構等因素而定。
對學習動機進行分類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習動機,進而明確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的途徑。但是,任何一種對學習動機的分類都有其長處,也有其不足,這些分類只是相對的。
(三)學習動機的形成
人的動機大部分是后天形成的,即使是與生俱來的生物性動機,其指向也是后天習得的。所以,動機既是影響現行學習的條件,也是先前學習的結果。人類動機的形成及發展其實質是心理需要的喚起和形成,是心理需要與能滿足它的目標相互聯系的過程。穩定的特質性人格動機是在已成為人的人格組成部分的那些需要之上產生的,這種需要已形成穩定的個性特質,主要表現為一系列意志品質和行為策略,其作用穩定持久。它促使人自覺追求能使它得以滿足的目標,隨著活動的完成和它的滿足,會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與之相連的更高水平的需要。人們往往采取一些訓練手段使學生掌握一系列認知和行為策略,使之內化成心理需要,形成自覺性、堅定性、自制力、有恒性等意志品質,這種過程叫做動機的培養。
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既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學生學習動機形成的基本途徑。從學習動機的發展過程來看,兒童的學習動機多具有情境的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經驗的豐富,兒童會逐漸形成穩定的人格動機,這種人格動機會影響一系列的學習活動。
在教育和教學中,常利用一些方法激發情境動機,這樣做的同時可以起到一定的培養動機的作用,但采取一些步驟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習動機才是行之有效的。
在學習活動中,往往是幾種相互影響的動機同時發生作用,其中占優勢的動機成為主導性動機,其作用較強烈且穩定,其他動機處于從屬地位,成為輔助性動機,其作用微弱且不穩定。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不同的學習條件下,學習的主導性動機會發生變化和轉移。在某一學習活動中哪類動機成為主導性動機,既依賴于個體的穩定的動機特性,又依賴于當時的外部條件。例如,在小學低年級,有些學生努力學習主要是為了讓父母滿意,有些學生認真學習某門課程主要是因為覺得這門課程有趣;但到了初中,有些學生努力學習主要是為將來考取理想的學校,有些學生認真學習主要是為了在眾人面前顯示出自己的才能。在教師總是以排名次等方式激勵學生的條件下,外在動機更容易成為主導性動機,在教師強調所學習內容奧妙無窮的條件下,內在動機更容易成為主導性動機。所以,在學校的教育和教學工作中,既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教育要求有意識地培養和激發主導性動機,又要注意主導性動機與輔助性動機的相互影響、轉化與協同作用。
試題推薦:
如何一次順利通過考試:2013年教師資格HD高清講師輔導課程,帶你輕松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