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系
奧蘇伯爾明確指出,學習動機與學習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相輔相成的關系,絕非一種單向性的關系。當學生尚未表現出對學習有適當的興趣或動機之前,老師沒有必要推遲學習活動。對于那些尚無學習動機的、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學生,教學的最好辦法是,把重點放在學習的認知方面而不是動機方面,致力于有效地教他們掌握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嘗到了學習的樂趣就有可能產生學習的動機。
(一)學習動機對學習過程的影響
首先,學習動機可以加強注意。學生選擇什么內容進行學習,學習過程中注意力的集中情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學習動機的影響。艾森克(M. W. Eysenk)的實驗研究就是一例。1982年,他研究了獎勵對有目的學習的作用,發現獎勵可提高有目的學習的效果,或至少不降低其效果。其原因是,獎勵在學習過程中起內在的指導作用,它使被試把注意力指向并集中在那些與獎勵有關的刺激上,而抑制其它刺激。教學經驗表明,學習動機較強的學生一般更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尚未弄清楚的問題。凡是學習上有造詣的學生,都不易受分心刺激的影響。學習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沒有養成良好的注意習慣。
其次,學習動機可以動員個體立即對學習做好準備,從而降低學習過程中的知覺閾限,提高識記效果和反應速度。例如,課堂教學中教師說:這段教材比較難,大家要認真聽;這個公式很重要一定要記住它;這個問題比較復雜,要好好把握它的因果關系(或推導過程)。這樣,就會降低學生的知覺閾限(指引起知覺的最小刺激量),使他們聽得真切,看得清晰,懂得透徹,記得牢固。學生做作業或考試時,教師說:時間不多了,大家抓緊時間做。這樣的提醒,也會加快他們的反應速度。
再次,適中的學習動機的再現效果最好。學習動機通過影響回憶和再認的可利用性閾限而影響再現。所謂可利用性閾限是指從認知結構中提取習得的意義的可能性的大小。學習動機可以使可利用性閾限提高或降低。學習動機過強或過弱會使可利用性閾限提高;學習動機適中會使可利用性閾限降低。在需要回憶時,過分緊張、焦慮或無所謂、精神渙散、不想作出努力,會使回憶或再認的可利用性閾限提高,致使有效提取的可能性降低。例如,考試中越著急越回想不起來就屬于這種情況。反之,調動動機使上述因素排除,可利用性閾限降低,提取就會較為順利。如考試中某道題暫時想不起來怎么做,不要著急,可以先做別的題,過段一時間再做這題,可能就會做了。這說明動機過強或過弱對回憶和再認都不利,動機適中時效果最好。
第四,學習動機可以提高學習的堅持性,從而增進學習效果。有的實驗用成就動機強弱不同的被試作比較研究,結果發現,成就動機強的被試比成就動機弱的被試更能堅持學習,學習得更有效果。例如,美國心理學家洛厄爾(E. L. Lowell)選擇兩組其他條件相等但成就動機強弱不同的大學生作被試,要求他們用一些打亂了的字母去構成普通單詞(簡單作業)。如用打亂了的w,t,e,s,構成west。兩組被試的實驗結果表明:成就動機強的被試,學習的堅持性好,能夠不斷進步;而成就動機弱的被試,學習的堅持性差,沒有明顯的進步。
(二)學習動機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關于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耶克斯(R. M. Yerkers)與多德森(J.D.Dodson)于1908年就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其要旨是,學習效率先隨學習動機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到達峰值后學習效率又隨學習動機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說明適中的學習動機水平學習效率最高。但這種適中的學習動機水平又隨學習的復雜程度而變化。對于簡單學習,達到最高學習效率的學習動機水平應適中偏高;對于高度復雜學習,達到最高學習效率的學習動機水平應適中偏低。
例如,對初中生來說,測量反應時屬于簡單學習,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復雜些,解困難的代數屬于高度復雜學習。關于學習的簡單和復雜程度,應從學習材料的難度和學習者的能力兩個角度考慮。即使是最簡單的算術問題,對有的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也是較難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用耶克斯和道德生定律,要靈活地隨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水平而定。 人們一般認為學習動機越強學習效果越好。但對于高度復雜學習,達到最高學習效率的學習動機水平應適中偏低。其原因是,學習動機越強烈引起的情緒的緊張度越高,這樣對解決高度復雜問題就有干擾作用,從而使學習效率下降。而中等偏低的學習動機引起適度的緊張,維持思維的積極性,故學習效率最高。
試題推薦:
如何一次順利通過考試:2013年教師資格HD高清講師輔導課程,帶你輕松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