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關于品德發展的理論
一、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對兒童的道德批判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他律階段
在10歲以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是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
自律階段
在10歲以后,兒童的判斷主要是依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
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系統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和方法,經過多年研究,提出了人類道德發展的順序原則,并認為道德認知是可以通過教育過程加以培養的。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展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柯爾伯格認為,個體的道德認知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而且年齡與道德發展階段有一定關系,但不完全對應。研究表明,大多數9歲以下的兒童以及少數青少年處于前習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處于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一般要到20歲以后才能出現,而且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
三、尤尼斯的道德實踐活動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萬尼斯在繼承和批判柯爾柏格道德認知理論、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道德發展的實踐活動理論。強調青少年期的社會參與經驗對其道德發展的持久影響,認為社會參與活動是構成青少年公民同一性、政治和道德同一性發展的基礎,而對個性和社會的尊重是道德行為的根本機制,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讓個體通過社會參與活動培養起尊重品質。
(一)社會參與經驗
(1)青少年參與社會活動,可以促使青少年聯系他人反思自身,從而改善道德觀念和行為。
(2)參與社會服務的經驗可若干年后自愿參與社會的行為。
(3)另一些社會參與經驗,包括參加學校管理和社會政治運動,還可能提高成年期(10—30年后)參與政治活動和各種社會團體的可能性。
(二)道德同一性
道德同一性包含兩層含義:l.自我認同。2.尋求超越性意義。
(三)對人性的尊重
道德同一性具有兩個基本的要素,一是對他人的尊重,二是對社會的尊重。
備考輔導:2013年教師資格HD高清課件全新上線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