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認真閱讀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據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務:
1.簡要分析歌曲的調式、節拍、歌詞內容與情感。(4分)
2.如指導中年段小學生學習這首歌曲,試擬定教學目標。(9分)
3.依據擬定的教學目標,設計導入環節的教學活動并說明理由。
1. 《踏雪尋梅》是由劉雪庵作詞、黃自作曲的一首抒情歌曲,D大調,四二拍,是帶再現的二段體。全曲由”mi、sol”兩音發展而成,四次“響叮當"用跳音來表現,生動地描繪了驢兒頸上的小鈴聲;跳躍的旋律抒發了游人幸福、愉悅的心情,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雪后天晴、臘梅吐香,騎上毛驢賞雪觀花的迷人畫面。
歌曲中運用了強與弱、連音與跳音等多種對比表現手法,使學生在畫面美、旋律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領悟和表現歌曲的意境。整首歌曲風格統一,旋律與歌詞的配合恰到好處,唱起來十分流暢、親切。
2. 教學目標:
①通過學習歌曲,學生能夠受到樂曲表達的對生活的熱愛與美好,從而養成熱愛大自然、積極樂觀的態度;
②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通過聽唱、劃旋律線;探索、模仿“鈴鐺” “驢子走路"等聲響,強化音高、音色概念及聽覺感知;
③能夠用輕快的聲音,自信地演唱歌曲;同時了解作曲家黃自。
3. 情境導入:探索音響
①伴隨《鈴兒響叮當》的背景音樂,學生隨老師的提示自由律動走入教室。
師晃動手中的串鈴,邊隨學生一起律動,同時提示:請同學們在聽到"叮叮當"的時候舉起自己的手并快速搖晃吧!
(學生按課堂常規回到自己的座位)
②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剛才聽到的音樂是什么?大家回想一下,你聽到的“叮叮當”的聲音從哪里傳來的呀?學生自由作答,教師鼓勵并總結:同學們的回答非常到位,不僅說出這首歌曲叫《鈴兒響叮當》,“叮叮當" 的聲音是馴鹿奔跑的鈴鐺聲,還描繪出了冰天雪地中的熱鬧場景。
③教師播放《踏雪尋梅》片段,設問:有沒有同學可以告訴老師,你從這首歌曲里面聽到了什么?
學生自主發現這首歌曲也出現了鈴鐺聲,師生一起念”響叮當"。
導語:同學們的耳朵真靈敏!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尋這首歌曲的鈴鐺聲,到底從何而來?
引入《踏雪尋梅》。
【設計意圖】
在本課的導入環節,我主要使用了情境體驗法。情境體驗法有助于學生能夠快速進入歌曲的具體場景,引發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作品。
這首歌曲的畫面感與音響感十分強烈。歌曲中的“響叮當"和《鈴兒響叮當》中的“叮叮當”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學生進入教室的時候,邊律動邊尋找鈴聲,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聽覺能力,另一方面聽覺和律動相結合,也使學生進入了一個快樂,放松的場景。
整體問題設計層層遞進,既遵循了由易到難的學習規律,也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樂的心理。
30.請認真閱讀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腳內側接地滾球
動作方法:
支撐腳腳尖上對來球,膝關節徽屈,同側肩正對來球腳尖微翹,腳掌與地面平行。使腳內側正對來球:當球滾到體前時,接球腳自然伸出迎球,觸球的一剎那接球腳順勢后撇,以緩沖來球力量,將球接在腳下。
請根據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務
(1)請簡述“腳內側接地滾球”的動作要點。 (4分)
(2)試擬定小學中年級"腳內側接地滾球”第1課教學目標。(9分)
(3)依據擬定的教學目標,設計本節課教學環節并說明理由。(27分)
(1)腳內側接地滾球的動作要點:支撐腳腳尖正對來球,接球腿提膝外展,腳內側接球后迅速后撤。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明確腳內側接地滾球的動作要領,掌握接球的部位及上下肢的協調與配合。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腳內側接地滾球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體能,促進身體正常發育和發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學習中充分展現自我。增強自信心和意志品質,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享受到體育的快樂。樹立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積極進取,樂觀開朗。
(3)教學環節
(一) 開始部分(2分鐘)
課堂常規:整隊集合,點名報數,檢查服裝,安排見習,宣布上課。
(二)準備部分(8分鐘)
1.喊數抱團
游戲方法:游戲者圍成一個圓圈,并做逆時針環形慢跑。當聽到組織者喊出“2!” 或“3!”,等數字口令時,游戲者立即按該數字2人或3人等抱成一團,少于或多于組織者所喊數字的均為失敗。
游戲規則:聽到組織者喊出某個數字時,立即按該數字相同的人數抱成一團。
2.音樂伴奏下徒手操練習
以老師為中心圍城一個圈, 按照頭部運動、擴胸運動,體轉運動、正側壓腿以及各個關節的練習順序進行徒手操練習(4×8拍),這樣的形式可進一步活動熱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發現學生的個別差異。
(三)基本部分(25分鐘)
1.展示圖片,提出問題
出示足球明星圖片(梅西踢球和接球的動作)
提問1:你們知道這是誰啊?
提問2:想不想和他那樣厲害啊?
通過圖片和問題導入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達到課未始,興已濃的教學氛圍。
2.教師示范、分解講解
教師首先進行完整動作的示范,讓學生初步建立動作表象,其次分解講解動作要領。
3.學生練習鞏固階段,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由易到難練習1:1原地模仿練習,初步體會腳內側接地滾球的動作要領。
練習2:對墻踢球后,用腳內側去接地滾球練習,體會腳接球的部位和準確性。
練習3:兩人一組, 相隔5-----10米一人踢球,一人用腳內側接地滾球練習,掌握完整的腳內側接地滾球動作技術。
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練習,相互糾正與評價,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糾正錯誤動作。
4.比賽鞏固練習
將全班學生分成人數和競技水平均等的四組,進行,“停球射門”的比賽,首先每一組派一名學生進行踢球,組內其余同學用腳內側接球后,用踢球的方式把球射入球門,成功次數多的小組勝出。通過游戲,進一步鞏固今天所學內容,同時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四)結束部分(5分鐘)
1.放松練習:在音樂的伴奏中,舒緩身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體育鍛煉的真正魅力。
2.學生互評:學生總結本節課收獲和不足,對自己有一個積極的評價。
3.教師點評總結:教師進行歸納總結以及解答學生本節課遺留問題和心得。
4.整理器材:由師生共同整理相關器材。
5.宣布下課:師生再見。
31.請認真閱讀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泥板塑人物》
請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雕塑的含義和基本藝術形式。(4分)
(2)如指導高年段小學生學習,試擬定教學目標。(9分)
(3)依據擬定的教學目標,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并說明設計意圖。(27分)
(1)①含義:雕塑是用各種可雕、可塑、可刻的材料,運用各種成型手段創造出可以觀賞、觸摸的立體造型,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感受、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藝術。
②形式:從表現手法和形式分可分為圓雕、浮雕和透雕三類基本藝術形式。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了解泥板塑造人物的特點,知道整體切割體塊塑造動態人物的方法,學會用泥板塑造的方法制作人物造型。
②過程與方法:在欣賞與比較中知道泥板人物的造型特點,在自我解讀制作示意圖和觀察教師示范的過程中,學習整體切割的方法和彎曲人物關節的要點。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泥板人物的概括、簡約、動感之美,體驗泥工制作的樂趣。
(3)新授教學活動如下
①圖片展示,直觀感知
教師出示繪畫、圓雕、泥板雕的家庭活動照片,學生了解同一主題不同的表現形式。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家庭活動主題及成員,揭示課題《泥板塑人物》。
[設計意圖] 不同形式的作品欣賞 使學生了解各種美術形式的美。出示街頭“家庭主題” 雕塑,引入對此類雕塑的談話,激發學生對表現家庭生活泥工塑造的興趣。
②教師講解,深入體驗
欣賞泥板人物作品與拼貼人物畫作品,引導學生比較兩者異同之處。
相同之處:人物造型概括一以長方形為主;人物動態多樣一轉折主要關節;人物大小比例適中。不同之處:制作材料的不同;平面與立體之別;制作方法:體塊拼貼、整體分割。
仔細觀察泥板人物塑造的步驟圖,交流過程步驟;觀察人體比例,了解成人、兒童大致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繪畫人物與泥塑人物作品,了解平面作品和泥工立體作品之間的關系。學生自主解讀步驟圖,能培養學生的讀圖和理解的能力。了解人的大致比例,為之后的人體外形的刻劃做好鋪墊。
③教師示范,總結步驟
教師示范根據人物高矮泥板制作和人物外形刻劃的過程;根據小組討論的人物高矮,刻劃人物外形,學生總結步驟:壓泥版一繪人形雕人形一析造型。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示范,能較好提醒學生制作泥板的要點,為之后泥板的直立做好材質的準備。
④實踐練習,創意表現
學生回憶拼貼人物畫中人物動態的制作方法,交流人體主要的關節。請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動態,將老師的范例泥板人物彎折出動態。
作業要求:小組討論,個人完成泥版塑人物,并組合成小組作業。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 通過這一環節,體現了學生為主體,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
⑤展示與評價
小組代表介紹作品,選出最受歡迎的作品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能增強學生的成功感和榮譽感,并學習評價作品的方法,了解他人制作的優點和自身作品的不足。
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面試至尊班還原面試情景現場,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0元領課,先來免費學習>>
成績關注>>2022年教師資格證面試成績查詢時間
報考關注>>2022年教資資格證面試報名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