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專家解析: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答案】C。專家解析:學習時要注意復習,鞏固已經學到的知識,所以選C。
3.【答案】A。專家解析: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教育對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是一種擴大的再生產,教育使原來少數人掌握的知識為更多的人所掌握;教育對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是一種高效率的再生產.與知識的初生產相比較,知識再生產的時間大大縮短。
4.【答案】A。專家解析:在課外活動中,學生從事科技活動時,更強調動手過程,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踐中綜合利用已有知識、全面地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增長學生對某一領域的知識經驗和動手能力,是科技活動的主要特點。例如,航模艦模小組、園藝小組、無線電小組、計算機小組等,都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5.【答案】C。專家解析: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體現在:首先,因材施教;其次,教學上的不斷更新;最后,教師的“教育機智”。題干是教師靈活有效地處理問題的表現,屬于“教育機智”。
6.【答案】B。專家解析:皮亞杰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其中,感知運動階段不能脫離實物;前運算階段已經有了表象思維,但是由于其思維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還無法完成繪圖這種活動,因為路線圖的繪制不可能從一個角度或方位去描繪就能實現;在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年齡大致處于7~12歲左右,這時兒童逐漸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開始進行一些運用符號的邏輯思考活動,形成一系列的行動心理表象,地圖即是通過心理表象來進行繪制的;形式運算強調的是一種抽象邏輯思維。因此選B。
7.【答案】B。專家解析:負強化是做出一定的行為使厭惡刺激撤銷,從而增加良好行為的發生頻率。
8.【答案】B。專家解析: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知、情、意、行,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但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德育具體實施過程,又具有多種開端。這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或從導之以行開始,或從動之以情開始,或從鍛煉品德意志開始,最后達到使學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9.【答案】B。專家解析:目標是集體發展的方向和動力,一個班集體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標,才能使班級成員在認識上和行動上保持統一,才能推動班集體的發展。
10.【答案】D。專家解析:ABC都體現了環境對人發展的影響;D選項強調了主觀因素的影響。
11.【答案】D。專家解析:對于題干中的情況,較好的處理方式應是先暗示制止,課后再教育。大聲喝止,公開批評的教育方式較為粗暴,可能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毫不留情、罰站上課的教育方式屬于體罰學生,違背了相關法律法規。不聞不問,任其自然的教育方式對學生不負責任。
12.【答案】D。專家解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一步一步地、由淺人深地教育弟子。用文化知識使弟子的常識淵博,用禮儀規范約束弟子的行為,受到這樣的教育,會讓弟子感到學習是很快樂的事,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永遠不想停止。強調的是教育學生要循循善誘,符合疏導的德育原則。
13.【答案】D。專家解析:“學而時習之”是指學習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復習鞏固.“溫故而知新”是指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應該對舊的知識進行溫習,從而達到牢固地掌握。兩句話描述的都是教學的鞏固性原則。
14.【答案】B。專家解析:教師的工作場所不止在教室,課堂內外、學校內外都可能成為教師勞動的空間。這是教師勞動特點廣延性的體現。
15.【答案】D。專家解析:班級目標管理是指班主任與學生共同確定班集總體目標,然后轉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使其與班級總體目標融為一體,形成目標體系,以此推動班級管理活動,實現班級目標的管理方法。
16.【答案】D。專家解析:復習導入是指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復習原有知識內容中與新知識相聯系的有關內容,提出符合學生知識水平、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小測驗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作為新舊知識聯系的支點,導入新課。
17.【答案】A。專家解析:性格的態度特征是個體對自己、他人、集體、社會以及對工作、勞動、學習的態度。性格的態度特征在性格結構中具有核心意義。
18.【答案】B。專家解析:這種突然變化引起的注意,是自然發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所以是無意注意。
19.【答案】D。專家解析:兒童中心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兒童的成長,因此教育要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整個教育過程要圍繞兒童轉,忽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違背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20.【答案】B。專家解析: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通過一定的標準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價值上的判斷,即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
二、簡答題
21.【專家解析】
小學兒童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穩定向集中、持久的方向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有意注意逐漸發展,無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圍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弱。
22.【專家解析】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扮演著多重角色,擔負著多種責任,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小學班主任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長、教導主任的有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課老師的協調者。
(4)班主任是學校、家庭、社會的溝通者。
23.【專家解析】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語言:
(4)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
三、材料分析題
24.【專家解析】
張老師的教學符合教學過程的相關規律,遵循了相關教學原則并采取了合適的教學方法,整個教學氛圍熱烈.值得學習。
首先,從教學過程的角度看,張老師符合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材料中,張老師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展開積極有益的思考。
其次,從教學原則來看,張老師的做法符合啟發性的教學原則:材料中,張老師通過提問的方法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考付諸實踐再寫出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
最后,從教學方法上來看,張老師合理地運用了談話法。通過與學生的一問一答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再通過學生的討論進一步加深認識和理解。
總之,在教學中既要遵循教學過程的相關規律又要依據相關教學原則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使課堂效果更高效。
25.【專家解析】
根據這幾位老師的談話可以看出,他們對于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作用、途徑等方面認識得不到位。
校本課程是為了凸顯本校辦學特色,主要有本校教師及其他相關人員.如校長、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課程決策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本”,為學生開設豐富多彩的課程,以彌補國家與地方課程的局限與不足。材料中,有的老師認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浪費時間,顯然沒能正確理解校本課程的含義。
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材料中有老師質疑校本課程的開發沒有什么好處,很顯然沒有看到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校本課程的開發途徑很豐富,比如規范原有的選修課、活動課、興趣小組等,都能開發出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材料中有些老師認為開發校本課程沒有資源或直接找其他案例湊一個等,都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校本課程開發的途徑和方式。
四、教學設計題
26.【專家解析】
(1)文本分析
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豐富、新奇,有浪漫色彩,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作者還采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筆生動活潑,而且,也很好地表達了對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致、蘊含、奧秘、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課堂提問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看看作者要拜訪的是什么樣的朋友,作者為什么要以“山中訪友”為題。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交流討論,抓住課文的關鍵語句弄清作者要拜訪的友人是誰,并通過以老朋友的語氣與感情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對山中老友的深厚感情,最后結合自己的感受通過相互交流理解作者為什么要以“山中訪友”為題。)
②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體會到作者與“老友”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并說說你的理解。
(設計意圖:學生先有感情地朗讀相關的句子,抓住關鍵的詞語與句子并注意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理解.最后在課堂上與大家交流。教師要根據學生發言的具體情況,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與質疑,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考查鍛煉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③學習了這篇文章,我們不但欣賞了山中的美景,更深深地體會到了作者與朋友之間親密的感情。你知道作者是用了什么樣的方法把景與情寫得如此美麗嗎?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深入理解文章寫作手法,學習比喻、排比、擬人等手法的應用,并能夠通過朗讀感受不同的寫作手法所起到的作用。)
27.【專家解析】
(1)設計意圖
首先.教材呈現了現實生活中的圓柱形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讓學生觀察。同時提出問題“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特點?”引導學生思考。
其次.從眾多圓柱體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一般性直觀模型,給出這一模型的名稱,使學生對圓柱的認識經歷由具體到表象的抽象過程。
最后.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見到過哪些圓柱形的物體,豐富學生頭腦中圓柱形象的儲備,把抽象的“圓柱”具體化,同時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圓柱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征的過程,提高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通過自主研究,掌握研究立體幾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進一步培養主動探索精神,發展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習興趣。
(3)小組探究活動
①動手操作,探究圓柱的特征
小組合作:探究圓柱各部分的組成和特征。
合作要求:
要求1.請你拿出你所帶的圓柱形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小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別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師借用。
要求2.有困難的小組可以到書中去尋找或補充答案。仔細閱讀教材例l的內容,注意邊讀書中內容,邊用筆畫一畫。
要求3.小組內互相交流:組織整理好匯報的內容(如:有什么發現?是用什么方法來研究的?)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學習,明確要求有利于學生有序地開展研究活動,在互相合作、互相補充中培養小組協作精神。)
②小組匯報:
A.結合實物,初步探索圓柱的組成。
哪一組同學來給大家說說看,圓柱有哪些特征?你們是怎么驗證的?(學生匯報,教師相繼質疑)
知道圓柱有3個面組成。上下兩個圓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叫作側面。(課件出示圓柱和相應的名稱)
教師:指一指手中圓柱的底面、側面。(板書:2個底面,1個側面)圓柱的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B.觀察、比較圓柱底面的特征。
圓柱的兩個底面都是圓,大小相等。(板書:面積相等)
教師:你是怎樣知道兩個底面相等的?
預設:剪出來比較、量直徑計算、畫在紙上倒過來觀察是否重合。(分別請學生演示驗證)用哪種方法驗證最簡單?
C.感知圓柱側面的特征。
教師:圓柱周圍的面有什么特征?與底面有什么不同?(板書: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設計意圖:動手操作有利于增強學生直觀感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圓柱的特征,通過多種方法的展示驗證拓寬學生思維。)
D.圓柱的高。
引導:哪段距離表示圓柱的高?請看屏幕,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就叫圓柱的高。
(課件出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教師:圓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上顯示并用有顏色的線閃爍。
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教師:你能在你的圓柱上指出這條高嗎?(圓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對無數條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為了方便一般測量側面上的高)
教師:請看這樣畫一條線段是它的高嗎?(三角板斜放)
預設:高是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應該垂直于兩個底面。
在我們的生活中,圓柱的高還有其他的說法。
(課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圓柱形的,這個圓柱的高還可以說是“深”,一個1元硬幣是圓柱形的,這個圓柱的高還可以說是“厚”,水管也是圓柱形的,它的高還可以叫“長”。
(設計意圖:把抽象的立體圖形還原于生活原型,更好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以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好鋪墊。)
③小結圓柱特征。
教師:現在誰來完整的說說圓柱有什么特征?(板書)
28.【專家解析】
(1)間色:亦稱“第二次色”。(品)紅、(檸檬)黃、(不鮮艷)青三原色中的某二種原色相互混合的顏色。
復色:也有叫法為次色、三次色、再問色,也叫“復合色”。復色是用原色與間色相調或用間色與間色相調而成的“三次色”。
(2)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欣賞、思考、觀察、討論等活動,了解色彩和諧的基本知識,以及它的組合原理,并嘗試運用和諧的色彩作畫,同時也是為下階段色彩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用線條、色彩、表情、語言等表達自己對形與色的感受,發展想象力、觀察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色彩帶來的美感,了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愿望。
(3)
教學程序 | 教學活動 | 設計目的 |
感知與體驗
| 1.復習舊知識 |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
|
觀察與探究
| 提示:出示色環,在色環上600范圍內的就屬于鄰近色。 | 學生的學習往往從問題開始.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能夠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促使學生產生探索的需要。 |
(續表)
教學程序 | 教學活動 | 設計目的 |
創作與表現
| 1.色彩練習 | 小練習的環節設計是讓學生通過練習初步嘗試協調色帶給我們的色彩感受,在教師展示、點評的環節中讓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畫面問題,取長補短。
|
評價與展示
| 1.學生將自己完成的作品直接貼到黑板上,大家共同欣賞評價,相互說說各自的優點。 | 此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創作背景,增加了學生創作的專業性,拓展了學生的藝術視野.整個創作過程易于學生的掌握,作業內容直接面向色彩,增強學生的美術素養。
|
拓展與升華 | 拓展: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色彩,對比與和諧的顏色可以設計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房間、服裝、生活用品、家庭裝飾、店面設計……在教室中,你能找出哪些對比色或和諧色呢?(學生嘗試找找看) | 拓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繼課堂教學后點撥學生尋找課堂與生活的聯系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