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判斷改錯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21.【×】改正:觀察學習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22.【√】
23.【√】
24.【×】改正:先行組織者包括說明性組織者、比較性組織者。
25.【×】改正:此種說法太過絕對,學習動機越強不一定學習效果越好。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26.答:
(1)心理發展是一個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的過程。
(2)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順序性。
(3)心理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4)心理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
(5)心理發展各個反面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
(6)心理發展是逐漸分化和統一的過程。
27.答:
在發現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
(1)鼓勵學生有發現的信心。
(2)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之產生求知欲。
(3)幫助學生尋找新問題與已有的經驗的聯系。
(4)訓練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協助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6)啟發學生進行對比。
可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和對其發現技巧與方法的培養,而不是直接去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28.答:
(1)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和解決問題的內在動機。
(2)問題的難度要適當。
(3)幫助學生正確表征問題。
(4)幫助學生養成分析問題和對問題歸類的習慣。
(5)指導學生善于從記憶中提取信息。
(6)訓練學生陳述自己的假設及其步驟。
29.答:
(1)創設一個民主開放的學與教的環境。
(2)培養好奇心,激發求知欲。
(3)鼓勵學生進行獨創,敢于標新立異。
(4)積極開創創造性活動。
(5)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6)培養創造性的個性。
30.答:
(1)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
(2)行為規范的示范者。
(3)心理輔導員。
(4)班集體活動領導者。(5)教育科研人員。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31小題10分,第32小題15分,共25分)
31.答:
(1)動機化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明確新知識的意義和價值。
(2)復述策略。教師講授新課時,讓學生復述或回憶有關的舊知識,可以保證在新知識學習時,舊知識能順利激活,合理利用。
(3)組織者策略。應用先行組織者可以促進學生對陳述性知識的掌握。
(4)多通道策略。所謂多通道策略是指教師在新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建立通往新知識的途徑和通道,使新知識利于提取的線索更多,可供精加工的角度和信息更廣泛,保持得更全面、更完整。
(5)多表征策略。它是指引導學生以不同的具體語言形式來表達同一個命題。
(6)復習策略。復習是防止遺忘和深化精加工的必要手段。
(7)系統化策略。陳述性知識的獲得、存儲、提取和建構都依賴于命題網絡的良好組織和結構,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組織和系統化才能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構建出最優化的命題網絡。
32.答:
(1)品德不良的原因:
1)客觀原因:
①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②家庭教育不當。
③學習教育的失誤。
2)主觀原因;
①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
②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強。
③不良行為習慣的作用。
(2)矯正和教育:
①創設良好的交流環境,消除情緒障礙。品德不良的學生常受成人和教師的斥責、懲罰和同學的恥笑和歧視,常常比較心虛、敏感,常以沉默、回避、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同學。因此教師應設法改善其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
②提高道德認識,消除意義障礙。中小學生受認識水平所限,往往會按似是而非的理解來領會道德要求,但不一定立刻接受它們,甚至于拒絕這些道德要求,可以通過啟發、討論使青少年學會分辨是非、好壞、美丑。重新激起上進心。
③鍛煉學生與誘因作斗爭的意志力,消除習慣惰性障礙。青少年產生不良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意志力薄弱造成的。因此,在矯正初期,加強管理,切斷不良誘因是必需的。
④發現積極因素,多方法協同進行,促進轉化。善于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擇善去惡,使其自身逐漸增長起克服缺點或錯誤的內在的精神力量,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