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專家解析】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于1970年寫成并出版了《終身教育引論》一書,集中闡述了終身教育思想,由此被譽為“終身教育的倡導者之一”。
2.C【專家解析】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決定了教育工作應該因材施教,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不同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良好的發展。
3.A【專家解析】概念學習是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并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應。概念學習以掌握同類事物的關鍵特征和本質屬性為主。
【專家點撥】加涅從兩個角度對學習進行了分類,這是歷年考試中的重點內容。(1)學習層次分類:信號學習、刺激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言語聯結學習、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或原理學習、解決問題學習。(2)學習結果分類: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態度。
4.A【專家解析】“齊風俗,一民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了德育功能的政治功能。
【專家點撥】歷年考試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古語或名言,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等,從而考查這句話說明了什么教育學或心理學原理。在回答這類問題時,考生首先要知道這句話的大致意思,然后再結合選項進一步分析。
5.C【專家解析】我國最早的學校產生于奴隸社會早期的夏朝。
6.D【專家解析】智力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人能順利完成某種活動必須具有的各種認知能力的有機結合。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能力,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間接的反映。
7.D【專家解析】認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儲存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等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操作能力不屬于認知能力。
8.A【專家解析】膽汁質的人以情感發生的迅速、強烈、持久,動作的發生也是迅速、強烈、有力為特征。屬于這一類型的人一般表現為:情緒體驗強烈,思維靈活,精力旺盛,勇敢果斷,熱情直率,樸實真誠,行動敏捷,生氣勃勃,但這種人遇事常欠考慮,魯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剛愎自用。
9.C【專家解析】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因材施教、教育方法上的不斷更新和教育機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情境是不斷變化的,因此需要教師運用教育機智處理問題。教師在制訂計劃時要留有余地,針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隨機事件或意外情況,能迅速而正確地做出判斷,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及時采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題。
10.C【專家解析】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對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
11.C【專家解析】心理學家把少年期(11、12歲—14、15歲)稱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在這一時期,少年將經歷急劇的心理變化。同時,這一時期,少年將從心理上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對自我的認識產生一種成人感,常常對世界與自身的未來進行幻想活動,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12.D【專家解析】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重要基礎。學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的。離開或排斥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無從生長。發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文化科學知識。
13.A【專家解析】《學記》是戰國后期出現的一部我國最早專門論述教育的著作。其中的“教學相長”“啟發誘導”“循序漸進”“長善救失”“藏息相輔”“師嚴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然有著積極意義。
14.B【專家解析】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而教師對學生學習具有指導作用,處于主導地位。學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學目標來最有效地組織教學,教師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專家點撥】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三方面。教師是教育者的主體,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教育影響是教育實踐活動的手段,是教育活動的中介。
15.A【專家解析】美國心理學家勒溫最早研究群體動力概念,用來說明群體成員之間各種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16.B【專家解析】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通過教學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17.C【專家解析】中學生的想象具有有意性、現實性和創造性。
18.A【專家解析】華生是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是環境決定論的突出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發展與先天的遺傳素質無關,而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題于中的這句話就是他提出的。
19.C【專家解析】逃避條件作用指當厭惡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現時,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逃避了厭惡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則該反應在以后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匆娐飞系睦罄@道走開就是逃避條件作用的表現。
【專家點撥】逃避條件作用與回避條件作用是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中的重要概念,都是負強化的條件作用類型。二者的聯系在于,回避條件作用是在逃避條件作用的基礎上建立的,是個體在經歷過厭惡刺激的痛苦之后,學會了對預示厭惡刺激的信號做出反應,從而免受痛苦。
20.C【專家解析】根據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學習效率和動機水平呈倒U型關系。耶克斯與多德森發現,中等程度的動機水平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同時還發現,最佳的動機水平與作業難度密切相關:任務較容易,最佳動機水平較高;任務難度中等,最佳動機水平也適中;任務越困難,最佳動機水平越低。隨著任務的難度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21.D【專家解析】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輻射思維,是指人們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從而得出多個答案的思維。
二、辨析題
22.錯誤【答案要點】認為素質教育是使教師成為學生的合作者、幫助者和服務者,這一觀點是對素質教育倡導的“學生的主動發展”和“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誤解,同時忽視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在教育實踐中起主導作用,首先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潛力的開發者、智慧的啟迪者、人生的引路人,其次才是學生的合作者、幫助者和服務者。
23.正確【答案要點】學生學習相比于成人的學習,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1)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2)學生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的學習;(3)學生所參加的是一種規范化的學習,學生的學習不但要掌握知識、經驗和技能,還要發展智力,培養行為習慣,培養道德品質,促進人格的發展。
24.正確【答案要點】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統一體。知,即道德認識;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為。學生的品德形成過程就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因此,要從知、情、意、行四方面著手來發展學生的品德,真正做到四者之間能夠相輔相成,全面和諧的發展。
25.錯誤【答案要點】學習間接經驗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途徑。但是,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要使人類的知識經驗轉化為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識,必須以個人以往積累的或現時獲得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為基礎。
三、簡答題
26.【答案要點】關于人的身心發展主要有四種觀點: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二因素論和相互作用論。
(1)遺傳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高爾登和美國的霍爾。遺傳決定論的理論觀點是,個體心理的發展是受先天的遺傳素質所決定的。
(2)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華生。環境決定論的理論觀點是,個體心理的發展完全是后天環境與教育的結果,遺傳并沒有太大的作用。
(3)二因素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吳偉士和德國的施太倫。二因素論的理論觀點是,個體心理的發展是由遺傳和環境兩個因素共同決定的。
(4)相互作用論是目前影響較大的一種觀點,多數心理學家都支持這一觀點。其理論觀點是,遺傳對個體心理的發展作用的大小依賴于環境的變化,而環境作用的發揮也受遺傳的制約,即“遺傳決定心理發展的限度,環境在限度內起決定作用”。
【專家點撥】關于人的身心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二因素論、相互作用論等。這是歷年考試的單項選擇題中經常涉及的內容??忌鷳撚涀?,遺傳決定論者僅強調遺傳的作用,環境決定論者僅強調環境的作用,二因素論認為遺傳和環境都起作用,但二者是各自獨立的,相互作用論認為二者是交互起來共同對個體發生影響的。
27.【答案要點】教材是根據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編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學的書籍與工具,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文字教材,如教科書;另一類是音像教材,如電影片。目前,教科書是中小學使用最多的教材,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具體來看:(1)教材的編寫必須依據課程標準;(2)課程標準為教材編寫的多樣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3)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4)教材的編寫和實驗可以檢驗課程標準的合理性。
28.【答案要點】(1)善于學習。作為教師,通過學習可以了解教育教學的要求,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明確教師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2)恒于研究。通過科研,教師可以發現規律,根據規律進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3)勤于反思。反思是人類個體或群體以自身為對象,以尋求更好的發展為目的而進行的積極的和仔細的審視與思考的活動。通過反思,既可以總結經驗、堅定信念,也可以發現問題、完善自己。不僅要反思自己的言語、行動,而且要反思自己的經驗和思想。
(4)勇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首先要有實踐意識和勇氣,及時捕捉機會,將自己新穎的想法轉化為實踐行動;其次要講求實踐的方法,對新想法進行可行性論證,確定行動方案,然后進行實踐。
29.【答案要點】性格的結構可分為態度特征、認知特征、情緒特征和意志特征四個方面。
(1)性格的態度特征。性格的態度特征是指個體在對現實生活各個方面的態度中表現出來的一般特征。性格的態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
(2)性格的認知特征。性格的認知特征是指個體在認知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
(3)性格的情緒特征。性格的情緒特征是指個體在情緒表現方面的心理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個體在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時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
四、材料分析題
30.【答案要點】(1)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所需要的資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儀器設備等有形的物質資源,也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家長的支持態度和能力等無形的資源。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還要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這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
(2)該校教師對課程資源認識不夠全面,只看到了教學工具,但未將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和社會資源納入教育資源范疇,其教育的功能和意義沒有被充分地認識和利用。
(3)教師不僅應當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提高利用率,還要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
31.【答案要點】(1)在這一材料中,老師“懲罰”學生的方法比較恰當合理。這位老師使用的三種方法,都是在尊重學生人格的條件下進行的,不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學生樂于接受,樂于改正。
(2)懲罰是為了消除學生不良行為再發生的可能。在教育中,要從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在尊重、信任學生的條件下進行,應嚴格避免體罰或變相體罰,否則將損害學生的自尊或導致更嚴重的不良行為。給予懲罰時,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懲罰與錯誤行為的關系,使學生從心理上能接受并心服口服。同時還要給學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確的、可替代的行為。
【專家點撥】懲罰是一種改善行為的方式和手段。在學習中若能合理地運用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改善他們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然而,很多教師在應用懲罰的過程中,用不得法,或濫用懲罰,或采用諷刺、譏笑、體罰等傷害學生自尊的方式,這些懲罰方式不僅不能使學生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改進,反而容易使學生產生叛逆心理或厭學情緒。
沖刺必看:最后沖刺,想通關你就這樣復習(考前2天發布最后2套卷)
考試,沒一點把握怎么辦?"跟著老師,用3天時間,輕松把握考試重點,一次過關!
學習交流平臺:手機APP|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們,分享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