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財務控制
一、財務控制的特征、基本原則與種類
(一)財務控制的特征
財務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與方法,確保企業及其內部機構和人員全面落實和實現財務預算的過程。
財務控制的特征有:以價值形式為控制手段;以不同崗位、部門和層次的不同經濟業務為綜合控制對象;以控制日常現金流量為主要內容。
財務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內部控制的核心,是內部控制在資金和價值方面的體現。
(二)財務控制的基本原則
財務控制的基本原則包括:(1)目的性原則;(2)充分性原則;(3)及時性原則;(4)認同性原則;(5)經濟性原則;(6)客觀性原則;(7)靈活性原則;(8)適應性原則;(9)協調性原則;(10)簡明性原則。
(三)財務控制的種類
1.按照財務控制的內容,可分為一般控制和應用控制兩類。
2.按照財務控制的功能,可分為預防性控制、偵查性控制、糾正性控制、指導性控制和補償性控制。
3.按照財務控制的時序,可分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類。
二、責任中心財務控制
建立責任中心、編制和執行責任預算、考核和監控責任預算的執行情況是企業實行財務控制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一)責任中心的特征
責任中心,是指承擔一定經濟責任,并享有一定權利的企業內部單位。
責任中心的特征包括:它是一個責權利相結合的實體;具有承擔經濟責任的條件;責任和權力皆可控;有一定的經營業務和財務收支活動;便于進行責任會計核算。
責任中心可劃分為成本中心、利潤中心和投資中心。
(二)責任中心的類型和考核指標
1.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是指只對成本或費用負責的責任中心。成本中心的應用范圍最廣,只要有成本費用發生的地方,都可以建立成本中心,從而在企業形成逐級控制、層層負責的成本中心體系。
成本中心只對可控成本承擔責任,只對責任成本進行考核和控制。
可控成本具備四個條件:可以預計、可以計量、可以施加影響和可以落實責任。
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標包括成本(費用)變動額和成本(費用)變動率兩項指標。
成本(費用)變動額=實際責任成本(費用)-預算責任成本(費用)
2.利潤中心
利潤中心,是指既對成本負責又對收入和利潤負責的責任中心,它有獨立或相對獨立的收入和生產經營決策權。
(1)利潤中心的成本計算。在無法實現共同成本合理分攤或無須共同分攤的情況下,通常只計算可控成本,而不分擔不可控成本(即不分攤共同成本);在共同成本能夠合理分攤的情況下,不僅應計算可控成本,還應計算不可控成本。
(2)利潤中心的考核指標。
當利潤中心不計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時,其考核指標是邊際貢獻總額,該指標等于利潤中心銷售收入總額與可控成本總額(或變動成本總額)的差額,即:
利潤中心邊際貢獻額=該利潤中心銷售收入總額-該利潤中心可控成本總額(或變動成本總額)
當利潤中心計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并采取變動成本法計算成本時,其考核指標不僅應包括利潤中心邊際貢獻總額,也應該包括利潤中心負責人可控利潤總額和利潤中心可控利潤總額。計算公式如下:
利潤中心負責人可控利潤總額=該利潤中心邊際貢獻總額-該利潤中心負責人可控固定成本
利潤中心可控利潤總額=該利潤中心負責人可控利潤總額-該利潤中心負責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3.投資中心
投資中心,是指既對成本、收入和利潤負責,又對投資效果負責的責任中心。投資中心是最高層次的責任中心,它擁有最大的決策權,也承擔最大的責任。投資中心必然是利潤中心,但利潤中心并不都是投資中心。利潤中心沒有投資決策權,而且在考核利潤時也不考慮所占用的資產。
投資中心的考核指標。除考核利潤指標外,投資中心主要考核能集中反映利潤與投資額之間關系的指標,包括投資收益率和剩余收益。
(1)投資收益率又稱投資利潤率,是指投資中心所獲得的利潤與投資額之間的比率,可用于評價和考核由投資中心掌握、使用的全部凈資產的盈利能力。其計算公式為:
(2)剩余收益是一個絕對數指標,是指投資中心獲得的利潤扣減其最低投資收益后的余額。最低投資收益是投資中心的投資額(或資產占用額)按規定或預期的最低投資報酬率計算的收益。其計算公式如下:
剩余收益=利潤-投資額(或資產占用額)×規定的(或預期的)最低投資報酬率
如果預期指標是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時,則剩余收益計算公式應作相應調整,其計算公式如下:
這里所說的預期的最低報酬率或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通常是指企業為保證其生產經營正常、持續進行所必須達到的最低報酬水平。
(三)責任預算、責任報告與業績考核
1.責任預算
責任預算,是指以責任中心為主體,以可控成本、收入、利潤和投資等為對象編制的預算。它是企業總預算的補充和具體化。
責任預算指標包括主要責任指標(即各個責任中心的考核指標)和其他責任指標(例如,勞動生產率、設備完好率、出勤率、材料消耗率、職工培訓等)。
責任預算編制程序有兩種:一是以責任中心為主體,自上而下地將企業總預算在各責任中心之間層層分解;二是各責任中心自行列示各自的預算指標,由下而上、層層匯總,最后由企業專門機構或人員進行匯總和調整。
2.責任報告
責任報告,是指根據責任會計記錄編制的反映責任預算實際執行情況,或者揭示責任預算與實際執行情況差異的內部會計報告。通過編制責任報告,可完成責任中心的業績評價和考核。責任報告是自下而上逐級編報的,隨著責任中心的層次由低到高,其報告的詳略程度也由詳細到總括。
3.業績考核
業績考核,是指以責任報告為依據,分析、評價各責任中心責任預算的實際執行情況,找出差距,查明原因,借以考核各責任中心工作成果,實施獎罰,促使各責任中心積極糾正行為偏差,完成責任預算的過程。
(四)責任結算與核算
1.內部轉移價格
內部轉移價格,是指企業內部各責任中心之間進行內部結算和責任結轉時所采用的價格標準。制定內部轉移價格時,必須考慮全局性原則、公平性原則、自主性原則、重要性原則。
內部轉移價格主要包括市場價格、協商價格、雙重價格和成本價格等。
2.內部結算
內部結算,是指企業各責任中心清償因相互提供產品或勞務所發生的、按內部轉移價格計算的債權、債務。
按照結算的手段不同,可分別采取內部支票結算、轉賬通知單和內部貨幣結算等方式。
3.責任成本的內部結轉
責任成本的內部結轉又稱責任轉賬,是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于因不同原因造成的各種經濟損失,由承擔損失的責任中心對實際發生或發現損失的責任中心進行損失賠償的賬務處理過程。責任轉賬的目的是為了劃定各責任中心的成本責任,使不應承擔損失的責任中心在經濟上得到合理補償。
責任轉賬的方式可采取內部貨幣結算方式和內部銀行轉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