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差異法,是將固定制造費用成本差異分為耗費差異、能力差異(又稱產量差異)和效率差異三部分。
能力差異=(預算產量下的標準工時-實際產量下的實際工時)×標準分配率
效率差異=(實際產量下的實際工時-實際產量下的標準工時)×標準分配率
見教材352頁例【11-15】
十六、財務指標分析
第十二章是重點章,通常從主觀題角度把握。主要涉及兩方面問題。
1.基本的財務指標分析
分別從債權人、經營者、所有者、政府及社會公眾的角度進行評價,有哪些指標用于衡量企業的償債能力、資產的運營能力、獲利能力、發展能力,在此基礎上重點把握每方面能力分析中經常會涉及的重點指標,必須掌握其計算及分析中應注意的問題。
2.杜邦分析體系
掌握核心指標及三個因素指標的計算,同時結合因素分析法的差額分析法計算每個因素指標的變動對總變動的影響。
第十七章與第七章所講的用銷售額比率法預測企業的資金需求量容易結合出題,在結合的基礎上測算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的主要數據,進而計算有關指標。
主要掌握以下指標:
一、償債能力指標
(一)短期償債能力指標
注意:
1.這些指標值越大,說明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好,但并不是越大越好,因為這些指標值越大,短期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比例高,長期資產所占比例相對就降低了,那么就會從整體上降低資產的獲利能力。
2.速動比率小于1,只能說明速動資產不能全額償還流動負債,其余部分的流動負債可以用存貨等資產進行償還。
3.現金流動負債比率越大,短期償債能力越好,但是該指標太大,說明企業持有過多現金,持有的現金就有較高的機會成本,資產的獲利能力就降低了。
4.類型題:題目給出目前的流動比率大于1或者小于1,發生了一項經濟業務后,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營運資金是否發生變化,如果變化怎么變化。
這種類型題業務發生后對指標的分子分母都有影響,增加相同的數額,關鍵看分子分母哪個基數小,基數小的變動率就大,進而就能判斷出指標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二)長期償債能力指標
該指標越大,企業還本付息的壓力越大,財務風險越大,長期償債能力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