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材料的可變現凈值的確定,這是本章的一個難點
例2:甲公司期末原材料賬面余額100萬元,數量10噸,每噸10萬元。這批原材料專門用于生產已與乙公司簽訂合約的20臺Y產品。合同約定,甲公司為乙公司提供20臺Y產品,每臺售價10萬元(假設不考慮增值稅)。為把原材料加工成20臺Y產品,還需要進一步加工成本95萬元。估計銷售Y產品,每臺還需花費1萬元稅費。本期期末,市場上原材料價格下跌到9萬元/噸。如果把原材料出售,每臺還需發生相關稅費0.1萬元,問這批原材料可變現凈值是多少?
分析:
(1)根據題目條件可知,原材料已經跌價,但不能用100萬或90萬減銷售稅費作為可變現凈值。需要考慮用原材料生產出的Y產品的可變現凈值。
原材料的成本100萬,已經小于原材料的售價90萬減相關稅費1萬。
產品的成本:材料100萬元+進一步加工的成本95萬元=195萬元
產品的可變現凈值:估計售價200萬元-銷售稅費20*1萬元=180萬元
可以看出,產品的成本也高于產品的可變現凈值了,材料的期末計價不能用材料的成本,需要計算材料的可變現凈值。
材料的可變現凈值=產品的估計售價200萬元-進一步加工的成本95萬元-銷售稅費20*1萬元=85萬元
注意:材料的可變現凈值要用產品的估計售價-進一步加工的成本-產品的銷售稅費計算,不是用材料的售價9萬-材料的銷售稅費0.1*10萬元來計算。
(2)如果把題目改變一下:問這批材料的期末計價是多少?
答:材料的期末計價就是材料的可變現凈值85萬元
思考:為什么不用材料的賬面余額100萬元?為什么不用材料的售價9萬?
因為根據剛才分析,不但材料跌價了,生產出的產品也跌價了,所以材料期末計價要使用材料的可變現凈值。而材料的可變現凈值要根據產品的估計售價-進一步加工的成本-產品的銷售稅費計算來計算。
(3)如果把題目再改變一下:假如甲企業以前沒有計提過存貨跌價準備,現在存貨跌價準備的數額是多少?
答:賬面余額100萬元-可變現凈值85萬元=15萬元
賬務處理如下:
借:資產減值損失 15
貸:存貨跌價準備 15
如果以前已經計提存貨跌價準備5萬元,需再補提10萬元:
借:資產減值損失 10
貸:存貨跌價準備 10
如果以前已經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0萬元,需沖銷5萬元:
借:存貨跌價準備 5
貸:資產減值損失 5
如果是由于原來計提跌價準備時的影響因素消失,現在存貨價值回升,就應該沖銷跌價準備:
借:存貨跌價準備
貸:資產減值損失
如果不是由于原來計提跌價準備時的影響因素消失,而是又有了其他因素,導致本期存貨價值回升,那么原來計提的跌價準備就不能轉回。
如果存貨是對外銷售、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換等因素,轉回準備金的時候,不沖減資產減值損失,沖減確認的銷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