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逆力理論和方法
1、抗逆力的理論來源
理論來源:賦權模式與優勢視角
抗逆力:個人面具有某些特質和能力,使個人處在危機或壓力情景時,能發展出健康的應對策略;是一種適應能力;克服不利環境的能力
(1)抗逆力的表現形式:常規(親社會行為)與非常規(反社會行為)同時存在;用“常規方式”代替“非常規方式”提升案主的抗逆力,是社會工作優勢視角實踐中一個重要環節
(2)抗逆力的構成要素:
外部支持要素(I have):擁有正向的連接關系、堅定清晰的規范、關懷支持的環境、積極合理的期望、有意義的參與機會;
內在優勢因素(I am):個人形象感、積極樂觀感;
效能因素 (I can):人際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管理、目標訂立
2、培養學生抗逆力的方法和基本步驟
(1)促進親社會聯結。
(2)建立清楚一致的行為和規范。
(3)教授生活技能。
(4)提供關懷與支持。
(5)建立和表達高期望。
(6)提供機會,促進參與。
二、個案管理方法在學校社會工作中的運用
1、學校社會工作個案管理的適用對象
學校社會工作進行個案管理的對象是那些有特殊需要的、處境不利的學生,主要包括學業困境、人際關系困境、家庭生活困境、心理困境及有特殊行為問題的學生。
2、個案管理的過程
(1)識別服務對象:一是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轉介,二是同輩的推介,三是服務對象或其家庭主動尋求幫助,四是社會工作者發現并介入的。
(2)對服務對象的生態系統進行分析,評估服務對象的需求:學校、家庭、社區資料。
(3)評估服務對象的社會支持網絡:學校、家庭、社區。
(4)進行資源一社會支持網絡一服務對象的對接:調動學生;與家庭一起工作:制定計劃;爭取資源。
(5)監管服務的傳輸。
(6)評估:學生評估和服務系統傳輸評估。
3、個案管理者的角色
服務經紀人、使能者
三、小組工作方法的運用
(1)考察與預估階段:按需開展、自愿原則
(2)制定計劃階段
(3)實施計劃階段:前期、形成期、協商期、成熟期
(4)評估與調整計劃階段
(5)再評估階段
配套習題:
1、初中一年級的孫同學懷疑李同學偷走了自己的課外書,放學后,二話不說就將其暴打一頓,還當眾辱罵其是“三只手”,致使李同學第二天不敢到學校上課。學校社會工作者得知此事后,首先應做的是( )。
A. 為初一學生開辦社交技巧訓練小組
B. 幫助孫同學認識到暴力行為的后果
C. 通過個案工作.為李同學提供心理支持
D. 與學校領導共同制定學校暴力的懲罰制度
【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法。在發生校園暴力事件后,學校社會工作者首先應為受傷害的同學提供心理支持,幫助其恢復正常生活。
2、小明,男,15歲,與單親父親一起生活。小明的父親對他疏于管教和照顧,小明在學校沒有朋友,學習成績也不好,近日,小明因不堪忍受同桌嘲笑他是沒媽的孩子而動手打了對方。社會工作者小任在了解小明的情況后,決定先從增進班主任與小明的溝通信任,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入手,再進行后續干預。小任的這一做法,屬于“抗逆力輪”方法中的( )的工作內容。
A. 教授生活技能
B. 建立和表達高期望
C. 促進親社會聯結
D. 建立清楚一致的行為規范
【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抗逆力方法。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采用3個步驟促進學生的社會聯結:一是組織學生活動,使學生之間多接觸、多交流,相互學習,彼此鼓勵,建立健康的同輩關系;二是創造機會吸引父母參與學校工作,使孩子與父母在共同工作中加強聯結;三是在教育和教學環節中促進師生溝通,增進信任,加強關系,形成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3、初二(1)班的班主任發現小娟近來情緒低落,常常遲到,不愛學習,成績下滑,將其轉介到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站尋求幫助。接案的社會工作者小敏通過家訪了解到,小娟的媽媽最近經常加班,無暇照顧小娟,還常說小娟又笨又懶,不好好學習,小娟也覺得自己學習不好,不是個好學生。針對小娟的情緒,小敏首先應采取的做法是( )。
A. 尋求社會資助,改善小娟的家庭經濟狀況
B. 鏈接培訓資源,提升小娟媽媽的職業技能
C. 與小娟談心,改變小娟的懶惰思想和行為
D. 與小娟媽媽積極溝通,幫助其改進管教方式
【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法。小娟的情緒低落狀況是由她媽媽不適當的管教方式引起的,所以,社會工作者小敏首先應采取的做法是與小娟媽媽積極溝通,幫助其改進管教方式。
4、初一學生小李的父母幾年前因車禍雙亡,爺爺奶奶靠微薄的養老金撫養他,盡管生活艱辛,但爺爺奶奶非常疼愛小李,老師和同學也都很喜歡和關心他,小李有自己的理想,學習努力,成績優秀,從抗逆力理論視角看,上述案例中,對小李健康成長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
A. 個體的堅強與忍耐
B. 支持性人際與社會關系
C. 個人較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D. 家人與老師的殷切期待
【答案】B
【解析】學校是培養抗逆力的重要環境,能促使學生學習和發展各方面的技能以更好地生活,具體包括:1.促進親社會聯結。2.建立清楚一致的行為和規范。3.教授生活技能。4.提供關懷與支持。5.建立和表達高期望。6.提供機會,促進參與。關懷與支持是抗逆力形成的關鍵因素,缺少關懷的人幾乎不可能克服逆境。關懷不只是親人才能提供,老師、鄰居、社會工作者、同輩伙伴,甚至寵物都可以提供。具體做法是:關注每位學生,迅速記住每位學生的名字,傾聽學生訴求,多用鼓勵性話語,確認學生的積極力量,組織激勵性活動,當學生處于困境時及時提供幫助。故本題選B支持性人際與社會關系。
5、學校社會工作者小秦在服務中發現,曉濤性格內向,不善交際,與同學老師的關系較為疏遠,他認為別人都看不起自己,內心越來越自卑。針對曉濤的問題,小秦試圖以“轉換想法”的技巧,幫助曉濤學習以正面想法面對負面感受,小秦先應引導曉濤( )。
A. 對非理性想法進行駁斥
B. 分辨和判斷是否有非理性想法
C. 接納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D. 以客觀事實為基礎重建合理想法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增強學生情緒控制和表達能力。以“轉換想法”技巧去排除負面感覺和情緒分為3個步驟:(1)分辨與判斷是否存有非理性想法。(2)對非理性想法進行駁斥。(3)重建合理想法。
6、為了促進學生在道德.學業和職業方面發展抗逆力,學校社會工作者小秦設計了三個小組工作計劃,一是“友好交往”增進同學友誼的小組,二是“親情驛站”連接親子關系的小組,三是“良師益友”促進師生關系豹小組。小秦上述設計屬于“抗逆力論”方法中(??)的工作內容。
A. 提供關懷和支持
B. 提供機會,促進參與
C. 促進親社會聯結
D. 建立清楚一致的行為和規范
【答案】C
【解析】學校社會工作者可采用以下步驟促進學生的親社會聯結:(1)組織學生活動;(2)創造機會吸引父母參與學校工作;(3)在教育和教學環節中促進師生溝通。題中,學校社會工作者小秦設計的三個小組工作計劃,即“友好交往”、“親情驛站”、“良師益友”與促進親社會聯結方法中的三個步驟吻合,說明小秦所使用的方法屬于促進親社會聯結的工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