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接案
本節重點
1、接案階段社會工作者的主要任務
2、接案的步驟及核心技巧
3、影響接案成功的因素
4、接案應注意的事項
一、接案的重要性
接案是整個助人過程的基礎和起點,也是專業助人活動成功的前提。
1,了解服務對象的來源
服務對象的來源有三種情況:
社會工作師通關秘笈!
⑴主動求助的
⑵他人轉介的
⑶由社會工作者主動接觸而成為服務對象的
2,認定服務對象的類型
(1)自愿性服務對象¨C求助動機強,比較容易與之建立關系,機構的服務與他們的需要也會比較吻合。
(2)非自愿性服務對象¨C是被動接受服務的人,他們在接受服務時通常會存在或表現某些抗拒情緒和行為,社會工作者要通過技巧性和細致的工作,勸說他們接受服務。
3,了解服務對象的求助過程
一般來說,大多數服務對象通常帶有不同的問題和不同層次的需求,但他們來求助往往是在擦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失敗后所作的最后選擇。
4,使¡°潛在服務對象¡±成為¡°現有服務對象¡±
社會工作者的任務是不僅要與¡°現有服務對象¡±建立關系,同時還要聯系潛在的服務對象,使其了解接受社會工作服務對他們的意義,促使¡°潛在服務對象¡±也成為¡°現有服務對象¡±。
三,接案的步驟及核心技巧*
來源:考試大 1,做好面談的準備并擬訂初次面談提綱
2,面談
3,收集資料
4,初步預估
5,建立專業關系
6,決定工作進程
7,簽訂初步的服務協議
1,做好面談的準備并擬訂初次面談提綱
⑴資料準備:
①事先研讀服務對象資料,記下不清楚的地方。
②了解是否接受過服務。
③了解服務對象是否有特殊事項需要謹慎小心處理。
④走訪社區。通過服務對象的社會網絡來了解其社會功能及社會處境方面的情況,包括家人、鄰居、朋友、居委會等。
⑵擬訂面談提綱:
①介紹自己和自己的專長;
②簡要說明本次會談的目的和內容,雙方的角色和責任;
③介紹機構的功能和服務、相關政策和工作過程;
④征求服務對象對會談安排的意見,對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的期望;
⑤詢問服務對象是否有需要緊急處理的事情,以便提供及時的協助。
2,面談
(1)面談的目的
面談的主要目的在于雙方交換經驗和看法,表達態度和意愿,以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
(2)面談的主要任務:
①界定服務對象的需要和問題
②澄清角色期望和責任
③激勵并幫助服務對象進入受助角色
④促進和引導服務對象態度和行為的改變
(3)面談的技巧
①主動介紹自己
②溝通
③傾聽
(4)面談中回應服務對象的方法
①對服務對象的想法與反應有透徹的了解。
②將自己與服務對象融合。
③敏銳地感受服務對象的各種情緒態度及反應,包括語言的和非語言的暗示。
④向服務對象表達愿意協助的態度。
3,收集資料
(1)資料收集的范圍和內容
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主要包括:個人資料、身體情況、服務對象的特點與能力、服務對象所處的社會環境等。
(2)收集資料的主要方法
主要包括:親自向服務對象進行詢問;向服務對象的相關人進行咨詢;查詢服務對象的檔案記錄;進行家訪等
4,初步預估
初步預估的任務主要是界定并確認服務對象的問題,對照機構功能看是否能夠處理,通過了解服務對象對問題的看法,看服務對象是否愿意由社會工作者協助,最終達成服務協議,同時確定服務對象問題的輕重與先后次序,看是否需要馬上處理一些對服務對象有嚴重影響的問題。如果發現機構不能提供服務,就要盡快將其轉介給其他機構。
5,建立專業關系
(1)社會工作的專業關系: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態度與情感的互動,目的在于幫助服務對象與環境之間達成更適應的合作關系。
(2)社會工作專業關系的功能:激發服務對象的學習動力,愿意利用社會工作者的協助,自覺接受社工作者的協助,自覺接受社工影響。
(3)社會工作專業關系的特點
(4)建立專業關系的技巧
①同感
②誠懇
③溫暖與尊重
④積極主動
6,決定工作進程
(1)終結服務。當如下情況存在時,即可終結服務:
①機構缺乏合適的工作人員;
采集者退散 ②服務對象或其問題不在機構正式或經常的職責、使命或功能范圍之內;
③其他機構具有處理特定服務對象或問題的特權;
④當服務對象不愿意接受服務、機構功能不符合服務對象需要或已經解決了問題時;
⑤服務對象對問題的看法和期望與社會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服務不相符;社會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服務不能解決問題;服務對象沒有充分的動機投入必要的時間、力量和資源。
(2)轉介其他服務。
(3)進入下一個助人階段。
7,簽訂初步的服務協議
服務協議的內容包括:
(1)對服務對象問題的初步界定;
(2)機構和社會工作者可以提供的服務;
(3)相互的角色期望及暫定的工作時間長度。
服務協議的形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主要目的在于雙方有一個目標與約束,以便使后續工作富有成效。
四、影響接案成功的因素
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的期望不一致。
社會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幫助。
臨時事件和外部障礙。
服務對象不愿接受幫助。
社會文化因素。
不同專業間的配合出現問題。
五、接案應注意的事項
社會工作者要辨別服務對象問題的迫切性和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需要緊急介入。
接案面談使社會工作者有機會通過與服務對象的溝通交流來了解他們的需要,權衡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為服務對象提供所需要服務。
社會工作者應該與服務對象一同討論決定解決問題的次序。工作的原則是:第一,尊重服務對象的意向;第二,先易后難。
保證服務對象所要求的服務符合機構的工作范圍
第二節預估
本節重點
預估的目的、任務、特點及原則
預估的基本步驟
來源:www.examda.com 預估的主要方法
一,預估的定義
所謂¡°預估¡±,即是收集與服務對象有關的詳細資料、了解服務對象問題形成的過程,是依據既定情境中的事實與特點推論出有關服務對象問題含義的暫時性結論的邏輯過程。換句話說,預估就是收集資料和認定問題的過程,是把所有有關服務對象的資料組織起來并使其具有意義的專業實踐活動。
二,預估的目的
1,識別服務對象問題的客觀因素
(1)服務對象的背景資料;
(2)與服務對象生活有關的重要系統的資料;
(3)問題因何發生、存在了多久、使用過的處理問題的方法等。
2,識別服務對象問題的主觀因素:認識服務對象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3,識別服務對象問題的成因與使問題延續的因素
4,識別服務對象及環境中的積極因素
5,決定提供服務的方式和內容
三,預估的任務
了解服務對象存在的問題,問題的性質、成因、程度及對服務對象的影響。
了解服務對象個人生活經歷及行為特征,包括服務對象的人格特征、能力、優勢和弱點
了解服務對象與環境的互動狀況,及其對自身問題的認識和改變的動力與能力。
了解服務對象所處的環境系統的狀況,從中找出有利和不利于服務對象改變的因素。
四,預估的特點
持續性(動態、持續和有焦點的過程,需不斷再預估)
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共同參與
行動取向
有可識別的步驟
滲透了專業判斷
有局限性
五,預估的原則
個別化原則
合作原則
避免片面
避免簡單歸因
兼顧服務對象的弱點與長處
六,預估的基本步驟*
考試大-全國最大教育類網站(www.Examda。com) 收集資料
分析和解釋服務對象的資料與問題
認定問題
撰寫預估報告
1,收集資料
(1)個人資料的收集(①個人基本資料②個人主觀經驗③解決問題的動機④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發揮
(2)環境資料的收集¡ª包括:家庭狀況、社會環境
(3)收集資料的方法:
①詢問(方式主要有:會談、角色扮演、問卷等)
②咨詢
③觀察
④家訪
⑤利用已有資料
2,分析和解釋服務對象的資料和問題
(1)排列次序
(2)發現
(3)識別
(4)對服務對象的問題和需要作出解釋
3,認定問題
(1)描述服務對象的問題與需要:問題的范圍、原因、嚴重程度、時間等。
(2)描述問題如何發生的,問題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3)探究服務對象問題得不到解決的原因。
(4)描述服務對象的處境及其社會系統的情況。
(5)描述服務對象系統的發展階段。
(6)描述并鑒定服務對象系統的資源狀況。
4,撰寫預估報告
(1)撰寫預估報告應注意的事項:
①確定報告的目的和讀者;
②確定報告應使用的資料;
③將資料組織成為有意義的不同部分;
④將事實與判斷分開;
⑤語言簡潔精煉。
(2)預估報告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