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兒童社會工作概述
一、兒童的需要
兒童的介定:我國0-14歲
兒童的需求(理解識記,答題時對照應用于問題分析中)
1、個人生存方面:生活照顧和健康照顧的需要
2、個人發展方面:受教育、休閑娛樂、心理發展(自我認同)
3、環境方面需求:家庭環境、人際交往(特別是朋輩群體)、免予被剝削、傷害
二、兒童的問題
(理解識記,答題時對照應用于問題分析中)
1、環境對兒童的傷害
(1)貧困引起的營養、健康、醫療、教育問題
(2)環境污染對兒童的傷害
(3)兒童營養問題(營養不良與過度肥胖)
(4)童工現象
2、兒童自身發展障礙
(1)智力障礙與學習壓力
(2)代際沖突帶來的兒童發展障礙
(3)同伴交往的困惑
(4)兒童道德發展中的問題
(5)未成年人犯罪
(6)特殊境況中的兒童問題(受暴力侵害、流浪乞討、處于愛滋病家庭或吸毒者家庭中)
三、兒童社會工作的定義和特點
定義(一般理解)
狹義:對特殊困難兒童的救助和保護
廣義:面向所有兒童,解決兒童成長、發展中的所有問題
特點(一般理解,對功能部分作適當識記,套用于介入策略中的目的部分)
1、兒童社會工作是一個科學的專業體系。
2、兒童社會工作的積極功能
對兒童:解困和救難、進行成長輔導、促進全面發展等。
對社會:促進社會安全與發展
3、兒童社會工作具備堅實的社會基礎、恪守專業的價值倫理。
(1)兒童福利及兒童政策是兒童社會工作的堅實社會基礎。
(2)科學進步的兒童觀是兒童社會工作的倫理基礎。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A生存的權利B受保護的權利C發展的權利D參與的權利
(3)兒童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
尊重、接納、自決、個別化、正面引導、一致性等。
三、兒童社會工作的定義和特點
4、兒童社會工作依據科學的兒童發展理論
(1)生物學方面的理論
生物學理論重視生物力量對兒童個體成長發展的影響,強調自然法則的作用,強調內在的生理遺傳對兒童心理和行為的作用,更多的把兒童的成長發展看成是個體適應環境的一種現象。
(2)心理學方面的理論
從心理學的角度描述兒童發展,主要是對兒童的知覺、認知、情感、人格等方面發展規律的解釋。
(3)社會學方面的理論
兒童的成長發展與社會結構性因素,如家庭、社區、組織等關系重大,涉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有一些概念,如角色,角色沖突,角色緊張,互動等。
第二節
兒童社會工作主要內容
一、宏觀的兒童社會工作
(作一般掌握)
促進有關兒童的立法(推進政府在兒童福利、兒童權益保護方面的立法)
促進對兒童的養育(滿足生存需要,保證營養,保證良好的居住環境)
推動兒童教育事業(滿足受教育的需要)
創造兒童快樂成長環境(滿足游戲和娛樂的需要)
加強兒童衛生保健(一是婦嬰保健,減少嬰兒死亡率。二是學校衛生工作,即通過傳染病的預防、健康教育等方法促進兒童健康發育成長。)
一、宏觀的兒童社會工作
開展兒童家庭服務(作重點了解)
1、家庭中兒童權益的保護
2、親子關系輔導、科學育兒觀的輔導等
3、在社會上建立對個別“問題”兒童的服務機制
增強兒童權益保護
通過流浪兒童救助、輟學失學兒童救助,發展偏差兒童矯治,殘疾兒童康復等手段,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保護兒童健康成長,即對危害兒童健康的行為予以打擊;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提高兒童自我保護能力等方法實施對兒童的保護。
提供兒童信息和咨詢
二、微觀的兒童社會工作
(案例的來源,重點把握不同情況的介入策略以便答題時靈活應用)
生活境遇不良的兒童的救助
1、支持性服務(父母離婚、分居,遭遺棄時,以個案、團體或家庭咨詢等方式提高家庭功能,強化父母責任)
2、保護性服務(兒童被虐待、忽視、剝削時,最小程度的改變兒童的生存環境,維護其發展過程的穩定)
3、補充性服務(父母角色執行不當,傷害親子關系,在原有基礎上對兒童生活的基本狀況作必要改善)
4、替代性服務(兒童陷于危險境地,針對需要短暫的或永久解除親子關系的家庭,完全用替代性的措施改變其生存環境)
對孤兒、棄兒的救助
1、家庭寄養(社會工作者為孤兒、棄兒選擇各方面都適宜的家庭,并在過程中給予一定的督導)
2、收養服務(通過法律手續確立撫養關系)
3、兒福院安置(機構照顧,“兒童之家”)
二、微觀的兒童社會工作
殘疾兒童的康復與教育
1、身體的康復
2、接受正常的教育
3、接觸和適應社會的訓練
對行為偏差兒童的矯治
行為偏差兒童指在行為上脫離預定軌道,異于正常兒童的個體,有時也特指在行為上有違法或犯罪特征的兒童。(在情緒、行為、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問題)
1、社會化輔導
2、心理輔導
3、環境建設
對青春前期兒童的輔導
對青春期困擾的輔導和引導,如對異性的好奇,對父母、師長的反叛等。
第三節
兒童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一般意義上的方法
兒童個案工作
適用:解決個體兒童的具體困難
目標:
(1)直接輔導兒童(調整心理情緒狀態,糾正偏差行為,激發兒童潛能,啟迪兒童發展需求,輔導兒童正常發展等)
(2)改變外在環境(提供社會資源,改善社會處境)
形式:(1)個別談話
(2)咨詢服務(熱線電話、廣播)
兒童小組工作
適用:以兒童團體(小組)為對象,運用團體動力程序與團體互動過程設計技術,使團體中的兒童達到社會性的發展,行為的改變,實現兒童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簡言之,運用群體力量促進兒童個體行為的矯治和社會性發展
功能: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增加孩子們的歸屬感和責任感,為兒童健康發展方面提供有利條件。
介入方法:溝通、建立小組關系、發展小組核心、促進組員互動等
形式(1)群體活動(組織閱讀朗誦、參觀旅游、科技制作等活動)
(2)小團體輔導(解決人際交往、學習遲緩、情緒適應、過于內向等問題)
(3)引導健康的非正式兒童團體
一、一般意義上的方法
兒童社區工作
內涵:兒童社區工作以調動包括兒童在內的社區居民參與為重點,以營造社區內兒童健康成長發展環境和引導兒童在力所能及范圍內與社會形成互動為工作目標,動員一切社會資源,服務于兒童,促進社區健全發展。
介入手段:
(1)從直接的物質性建設目標入手介入社區
(2)從非物質的,教育性服務入手介入社區
采集者退散 (3)從社區兒童急需解決的問題,以兒童為中心的突發事件入手介入社區
(4)從動員組織社區內綜合服務的力量入手介入社區
(5)從建設社區相關社會輿論入手介入社區
(6)從發動社會資源,爭取社會力量入手介入社區
二、幾個特殊的整合方式
(熟悉各種方式的大致程序,以防出案例)
家庭支持與寄養、收養
1、家庭支持(家庭補助、增進親職功能等)
2、家庭寄養(有限的時間內,只轉移保護權,不轉移監護權)
特點(1)在家庭內提供照顧
(2)非機構的替代照顧
(3)不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寄養,都是在有限的時間內
類型(1)收容之家(針對嬰兒和幼兒所設計,暫時撫養)
(2)免費寄養家庭(往往期待可以領養寄養兒童)
(3)工作式寄養家庭(兒童為寄養家庭工作)
(4)受津貼的寄養家庭(機構或兒童父母付費)
(5)團體之家(由無血緣關系的兒童組成的家庭)
程序(1)接案(父母申請、法院判決)
(2)安置(原生家庭提供資料、兒童適應寄養家庭、寄養家庭適應兒童)
(3)探視(親生父母對子女的探視)
(4)再安置(非必要過程,盡量避免)
(5)結案(兒童返家/接受領養/兒童長大獨立)
3、收養
來源:考試大 程序:申請、審查會談、家訪、配對、試養安置、正式收養、結案、追蹤
二、幾個特殊的整合方式
兒童福利院安置
模式(1)家庭模式
(2)團體模式
程序:準備階段(取得書面同意、了解背景資料)
安置期間(院內生活適應訓練、相應的治療)
安置結束
1、到法定從業年齡,職業咨商和職業技能訓練
2、問題基本解決,返回原家庭或安置于寄養家庭,需要機構進一步追蹤
對兒童生理、心理、社會性發展的輔導
1、少年法庭里的兒童社會工作(幫助犯罪兒童得到教育和指導)
2、為輕微犯罪行為的少年兒童提供的兒童社會工作(少管所、工讀學校)
3、社區服務中的兒童服務(社區閑散兒童)
方案設計題
小王,男,10歲,小學四年級生,獨子。父母均為公司職員,大專文化,家庭基本和睦,無老人同住。孩子在學校經常與同學發生爭執,而且時有動手發生,因此同學關系緊張,很少參加團體性活動,顯得不合群。與老師很疏遠,見到老師不會主動打招呼,并且對老師的批評感到反感,會在課堂上與老師爭執。回到家中,與父母話很少,并且愛發脾氣,不允許他人摸他的頭,即使是親戚們寵愛的表現,也會生氣。因為經常慪氣,所以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不喜歡的老師,更不要聽課。作業不會,也不會問老師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課。因此,學習成績逐日下降。父母于是向社工求助。
請針對小王的問題,運用社會工作通用模式擬定一個服務方案。
總結:
兒童問題分析的介入點:
www.Examda.CoM考試就到考試大 1、生活照料,健康照顧方面(看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往往涉及到家庭貧困等問題,解決對策,參照教材救助的四種服務)
2、學習問題(應對方法:先確認是否智力問題,若不是,從激發學習動機,解除厭學情緒,輔導學習方法,改善學校環境等方面入手)
3、人際交往(朋輩群體)障礙(不合群,孤僻甚至自閉等。可運用認知行為療法中的系統脫敏等方法調適,從優勢視角強化兒童有點,增強兒童自信。同時注意小組工作方法的運用)
4、攻擊性行為(一些男童中出現,應對:改變認知,運用代幣法等強化良好行為,參考前一方案設計題)
5、家庭關系問題(代際沖突問題,應對:家庭關系的調適,親子輔導的加強)考試大收集整理
更多請訪問考試大社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