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班級管理
【評價目標】
1、能理解班級管理的意義;
2、了解班級管理的幾種模式;
3、理解班集體的形成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掌握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的過程;
4、掌握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內容和方法。
第一節 班級管理的意義
一、班級概述
(一)班級的概念
是一個復雜的、縮小的社會體系,是學校行政系中最基層的行政組織。導生制:據學生年齡和水平劃等,形成班級,系統教學。培養導師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教學與管理。
對班級組織發展起推動作用
(二)班級組織的發展
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對班級組織進行了論證,奠定了班級組織的理論基礎。
19世紀初英國學校出現的“導生制”極大地推動班級組織發展。
中國最早采用班級組織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開辦的京師同文館。
二、班級管理概述
(一)班級管理概念
是教師根據學校的教育目標和要求,采用適當方法,帶領班級學生,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建構良好的班級集體,以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
(二)班級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2、有助于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班風;
3、有助于鍛煉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
第二節 班級管理的幾種模式
我國中學班級管理主要有四種模式:常規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標管理
一、常規管理(制度管理)
概念:是指通過制定和執行班級的規章制度以及貫徹落實上級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規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
作用:有章可循、規范行為,形成良好班風
不足:缺乏靈活動性——柔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
組成:教育行政部門發布的各種制度;學校制定的制度;班級制定的制度。
二、平行管理
概念: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以增強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
要求:
充分發揮班集體的教育功能,使之成為真正的教育力量;
通過轉化個別學生,促進班集體的管理與發展。
三、民主管理
概念: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級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
要求
組織全體同學參加班級全程管理;
建立班級民主管理制度
四、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的。
班級目標管理是一種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管理。
第三節 當前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由于受分數壓力和教師權威的制約,班主任對班級實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專斷型;
2、班級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程度較低。
二、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機制
1、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為目的
以前的目標是紀律、秩序、控制和服從忽略班級活動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使學生潛能得到盡可能發揮
2、確立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
3、訓練學生自我管理班級的能力
第四節 班集體的形成
一、班集體的教育價值
(一)班集體的基本特征
1、 明確的共同目標;
2、一定的組織結構;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
4、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二)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
3、有利于訓練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
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第五節 班主任與班級管理
一、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
(二)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
1、班主任的領導影響力
(1)班主任的職權影響力,包括班主任的權威、地位、職權;
(2)班主任的個性影響力,取決于班主任自身對教育工作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的能力、高度發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2、班主任的領導方式:權威型、民主的型、放任型。
(三)班級人際關系的藝術家。
二、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內容與方法
1、了解學生、研究學生;
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內容與方法:
內容:
(1)了解學生個人;
(2)了解學生的群體關系;
(3)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方法:
(1)通過閱讀學生的有關材料來了解學生;
(2)通過對學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調查訪問從各個側面間接了解學生;
(3)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3、協調內外各種教育力量(任課教師間、指導班集團隊活動、爭取和運用家庭和社會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