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課程
【評價目標】
1、理解課程定義、課程類型、制約課程的因素、課程的主要形式等基本知識的;
2、掌握課程目標與課程設計;
3、明確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
4、如何針對課程上的問題進行課程的改革。
第一節 課程概述
一、課程的一般概念
1、課程,指課業及其進程;
2、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
二、課程的類型
課程的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指設計課程的種類。
?。ㄒ唬﹪艺n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根據課程制定者或管理層次)
1、國家課程:一級課程
2、地方課程:二級課程
3、學校課程
(二)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研究性課程(根據課程任務)
1.基礎性課程:注重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共同的、必修的
2.拓展性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知識與能力,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學生各種不同的特殊能力,并遷移到其他方面的學習。
3.研究性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與能力。培養研究能力與創新精神。
三者關系:
1.基礎性課程的教學是拓展性、研究性課程的學習基礎
2.拓展性課程的教學是研究性課程的學習基礎
3.拓展性、研究性課程的學習對基礎性課程的教與學兩方面都起著增益促效的作用
(三)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根據課程的組織核心)
1.學科課程
亦稱“分科課程”。是以學科邏輯為中心編輯的課程。
如:我國古代的“六藝”、古希臘的“七藝”
2.活動課程
又稱“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
代表人:杜威和克伯屈
3.綜合課程
綜合課程又稱廣域課程。它是為了克服學科課程的封閉性和活動課程的隨意性而通過合并相鄰領域學科的辦法,把若干門教材組織在一門學科中綜合而成的。
?。ㄋ模╋@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從課程的表現形式)
1.顯性課程
亦稱“正式課程”、“公開課程”“官方課程”。是指在學校情境中為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以直接的、明顯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課程。
2.隱性課程
又稱“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隱蔽課程”,是指那些難以預期的、對學生的發展起潛移默化影響的教育因素。
首次由賈克森提出。
“學校和班級的情境”包括物質情境(如學校建筑、設備)、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園文化、各種儀式活動)、人際情境(如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風、班風、校風)。
三、制約課程的基本因素
社會、知識、兒童是影響、制約課程的關鍵因素。
第二節 課程目標和課程設計
一、課程目標
?。ㄒ唬┱n程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
以目標的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種不同目標
1、教育目的(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
2、培養目標 (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要求 )
3、課程目標(時限性、具體性、預測性、操作性)
4、教學目標(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師生在學科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教學結果。)
?。ǘ┐_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1.對學生的研究
2.對社會的研究
3.對學科的研究
(三)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確立的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2、“過程-方法”目標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二、課程設計
?。ㄒ唬┱n程設計的概念與意義
1、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結構地產生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科書等系統化活動。
2、課程設計的意義:
(1).從課程設計活動中可以產生全新的課程方案,從而導致對師生的雙邊活動具有深遠意義的課程改革。
(2).可以對目前的課程進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組織,其中并不增加新的東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將課程中各要素聯系起來。
?。ǘ┱n程設計的基本要求:
1.合目的性。
2.合科學性。
3.合發展性。
(三)課程設計的基本程序:
“泰勒原理”,1949,(美)泰勒
1.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確定教育目標)
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選擇經驗)
3.如何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組織經驗)
4.如何確定這些教育目標是否實現?(評價結果)
?。ㄋ模┱n程文件的三個層次
1、教學計劃
?。?)概念: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我國義務教育教學計劃應具備的特點: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
?。?)教學計劃的構成(內容):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其說明、課時安排、課程開設順序和時間分配、考試考查制度和實施要求。
設計教學計劃的注意事項:
第一.分析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考慮中小學教育的性質及任務對課程的要求;
第二.研究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第三.調查了解現階段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研究社會對人的素質的客觀要求,并就將來社會對人的質量、規格的要求作出預測;
第四.分析比較研究國外相關教學計劃,總結歷史上我們曾有的教學計劃的得失,從中吸取有用經驗教訓,避免走彎路;
2、課程標準
?。?)概念,又稱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構成(內容)
說明部分:本學科開設的意義、目的、任務、指導思想、選編教材的原則及教學法的建議。
正文部分:系統章節及要點和時數,并附有練習、實習、實驗、參觀等實踐活動的要求等。
3、教科書
(1)教材與教科書
(2)教科書的作用:
?。?)教科書編制原則
第四節 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
一、課程實施
?。ㄒ唬┱n程實施的概念
課程實施:是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二)課程實施的結構
1、安排課程表(整體性原則、遷移性原則和生理適宜原則);
2、分析教學任務(認知、情感和技能);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獨立性、穩定性、發展性、靈活性);
4、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
6、組織教學活動;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三)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1.課程計劃本身的特點;
2.教師的特征(參與、態度、能力和交流合作);
3.學校特點(領導與行政部門的態度與工作、支持系統、環境,學生的學習);
4.校外環境(政府機構、社會各界)
二、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既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又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繼續向前發展的起點。
(一)課程評價的概念
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并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
?。ǘ┱n程評價的目的和功能
1、課程評價的目的:改進課程、改進教學。
2、課程評價的功能:診斷、修正、決策。
(三)課程評價的方法
1、觀察法;
2、調查與訪談;
3、紙筆測試;
4、表現評估;
(四)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評價改革的要點
1、建立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2、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
3、建立促進課程發的評價體系;
4、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
第五節 國內外課程改革與發展趨勢
一、國外課程改革的趨勢
1、課程結構日趨合理化;
2、課程內容日趨綜合化;
3、課程形式日趨多樣化;
二、近年來我國中學課程的改革與發展
(一)我國原有中小學課程的主要弊端
1.課程管理僵化
2.課程結構不合理
3、課程內容陳舊、落后
(二)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課程功能轉變
2.課程結構改革
3.課程內容改革
4.課程實施改革
5.課程評價改革
6.課程管理改革
三、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趨勢
?。ㄒ唬┱n程體委三級管理;
?。ǘ┱n程綜合化;
(三)穩定并加強基礎教育;
?。ㄋ模┱n程個性化和多樣化;
?。ㄎ澹┱n程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