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短裙挺进太深了h女友,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233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證《教育學》考試大綱

來源:233網校 2013年4月11日

第九章 德育

  【評價目標】
  1、認識德育的重要意義,理解德育的目標和內容;
  2、理解德育過程的主要規律、原則、方法,并能夠分析實際現象,掌握運用德育規律、原則和方法的要求。
  3、了解當代最具影響的德育模式

第一節 德育的意義、目標和內容

  一、德育的概念
  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社會的要求,運用德育規律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積極影響的教育活動。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學校德育、社會德育等形式;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健教育等內容。
  特點:社會性、、階級性、民族性、歷史繼承性
  二、德育的意義
  (一)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二)德育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三)德育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三、德育目標
  (一)德育目標的概念: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亦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準。(德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貫穿于整個活動中)
  (二)制定德育目標的主要依據:
  1.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需要;
  2.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國中學德育目標(自學)
  四、德育內容
  (一)確定德育內容的依據:
  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
  2.學生的年齡特征;
  3.時代特征和學生品德實際。
  (二)中學德育內容:
  1.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國家的政策法規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時事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道德知識、審美情操、傳統美德、社會公德、道德思維能力及道德觀念、良好行為習慣等);
  4.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輔導、生活輔導、擇業指導)

第二節 德育過程

   一、德育過程的含義
  (一)德育過程的概念
  即思想品德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借助于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修養的統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
  (二)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的關系
  (三)德育過程的結構和矛盾
  1、結構: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因素構成。
  2、矛盾: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這是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
  二、德育過程的規律
  (一)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1、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
  德育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
  知:道德認識(基礎)
  情:道德情感(調節)
  意:道德意志(動力)
  行:道德行為(關鍵)
  2、知、情、意、行之間的關系
  順序: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和培養品德行為(實踐時這種順序也可適當調整)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四個方面相互作用:知是基礎;行是關鍵,是知情意的深化。
  (二)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律
  1、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發展的
  2、德育過程中的活動和交往的特點
  (三)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
  (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律

第三節 德育的原則、途徑和方法

  一、德育原則
  (一)德育原則的概念
  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
  1、導向性原則
  指進行德育時,以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為導向,指導學生形成發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則。
  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2)把德育的理想性與現實性結合起來;
  (3)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我國現行的方針政策、工作總任務和德育總目標的要求;
  2、正面教育原則
  指進行德育時,教育者以說理疏導的方式,來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則。
  貫徹正面教育原則的基本要求:
  (1)堅持正面說理,疏導思想,以理服人;
  (2)樹立先進典型,利用榜樣教育引導學生進步;
  (3)以表揚、鼓勵為主,批評、處罰為輔助;
  (4)正面教育要與紀律約束結合起來。
  3、知行統一原則
  指在進行德育時,把提高道德認識與培養道德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和諧發展的德育原則。
  貫徹知行統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1)聯系實際,講清理論;
  (2)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去分析、評價、解決實踐中的德育問題;
  (3)教育學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統一。
  4、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指在進行德育時,把尊重、信任、愛護學生與合理、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德育原則。
  貫徹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基本要求:
  (1)尊重、信賴和愛護學生;
  (2)要根據學校德育任務和學生現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確具體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
  (3)把愛護學生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
  5、因材施教原則
  指進行德育時,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其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確定德育內容,選用德育方法和形式來進行針對性教育的德育原則。
  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和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年齡特點,承認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過程性和差異性;
  (3)要根據學生個人特點和品德現實水平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
  (3)從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德育。
  6、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指在進行德育時,使各種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地對學生施加統一的、系統連貫地教育影響的德育原則。
  貫徹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1)校內各方面的教育影響要協調一致;
  (2)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
  (3)要加強德育的計劃性。
  二、德育的途徑
  德育的途徑指德育的實施渠道或形式。
  1、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基本途徑)
  2、共青團、學生會組織的活動
  3、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
  4、社會實踐活動(勞動、社會公益活動、社會調查);
  5、校會、周會、晨會和時政學習;
  6、班主任工作。
  三、德育的方法
  (一)說服法(擺事實、講道理)
  要求:
  1、明確目的性;
  2、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
  3、注意時機;
  4、以誠待人。
  (二)榜樣示范法(通過典范、示范和評優等教育)
  要求:
  1、樹立的榜樣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2、選定的榜樣要真實可靠,具有導向性;
  3、榜樣的崇高和偉大要能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4、教育者的形象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情感陶冶法(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
  要求:
  1、創設良好的情境;
  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
  3、與啟發說服相結合;
  4、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設。
  (四)實際鍛煉法(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
  1、堅持嚴格要求;
  2、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3、注意檢查和評價。
  (五)品德評價法(表揚獎勵與批評處罰)。
  要求:
  1、以鼓勵、表揚為主,懲罰、批評為輔,切忌體罰、心罰;
  2、以事實為依據,做到客觀、公正;
  3、發揚民主,注重實效。

第四節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實施過程中道德與德育理論、德育內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徑的組合方式。當代最具影響的德育模式有認知模式、體諒模式及社會模仿模式等。
  一、認知模式
  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美國學者科爾伯格進一步發展。
  (一)理論假設
  1、道德發展論
  2、道德教育論
  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實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1)了解學生當前道德判斷發展水平;
  (2)運用道德難題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認知失衡;
  (3)向學生揭示比他們高一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4)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動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實施。
  (二)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
  1、道德兩難問題及其設計
  道德兩難問題的教育意義:
  首先,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促進兒童的道德判斷力的發展;
  其次,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們自覺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規范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沖突;
  第三,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提高學生在道德問題上的行動選擇能力;
  第四,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深化學生對各種道德規范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2、道德討論中的引入性提問
  3、道德討論中的深入性提問
  (三)簡要評論
  1、缺陷
  2、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二、體諒模式(英國彼得•麥克費爾和他的同事所創)
  三、社會模仿模式(美國班杜拉創立)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川| 芦山县| 广河县| 大英县| 永胜县| 文化| 郑州市| 班戈县| 武威市| 中方县| 铁岭市| 鹤山市| 大石桥市| 腾冲县| 改则县| 金昌市| 天祝| 清远市| 宜春市| 嵊州市| 嘉定区| 江源县| 高州市| 井研县| 延长县| 东平县| 信宜市| 西乌珠穆沁旗| 肃北| 双城市| 四平市| 杭锦旗| 舒城县| 铁岭市| 农安县| 郎溪县| 商城县| 富宁县| 府谷县| 河津市| 垦利县|
登錄

新用戶注冊領取課程禮包

立即注冊
掃一掃,立即下載
意見反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