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學(下)
【評價目標】
1、掌握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懂得怎么樣備好課與上好課的基本要求;
2、了解教育史上有影響幾種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
3、理解教學策略的特征與類型。
第一節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備課、上課、作業的檢查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一、備課(教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一)鉆研教材
(二)了解學生
(三)制定教學方案
1、學期或學年教學方案;
2、課題或單元計劃;
3、課時教學方案(課案、教案)
二、上課(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一)課的類型和結構
1、課的類型
指依據教學任務劃分的課的種類
根據教學任務分為:新授課和鞏固課
根據一節課完成任務的類型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根據使用的主要教學手段可分為: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
2、課的一般結構
指課的基本環節及各環節展開的程序。包括: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
(二)上好一堂課的具體要求:
1、目標明確;
2、內容正確;
3、方法得當;
4、表達清晰;
5、氣氛熱烈。
三、作業檢查與批改
要求:
1、內容符合課程標準與教科書的要求;
2、分量適當、難易適度;
3、向學生提出明確要求,規定完成時間,培養學生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4、及時批改和講評作業。
四、課外輔導(學生的思想工作與學習困難學生的幫輔)
五、學生成績考查與評定
(一)測驗與目標
(二)試題類型(供答型和選答型)
(三)效度、信度、難度和區分度
(四)評價
第二節 教學組織形式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一、個別教學制
二、班級授課制
又稱班級上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是以固定班級為組織,把一定數量的年齡相仿、水平相近的學生編成班級,由教師根據固定的課程表和統一的教學進度進行分科教學的組織形式。
(一)產生與發展:
最早萌芽于是16世紀的西歐,興起于烏克蘭兄弟會學校,經過夸美紐斯的理論升華,初步形成了班級授課制;我國1862年京師同文館采用。
(二)主要優缺點:
1、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2、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4、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分組教學制。
是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把學生分為水平不同的組進行教學。也屬集體教學的一種。
(一)分組教學制的主要類型
1、外部分組(打破傳統年齡分班,按學生的能力水平或學習成績分班教學)
2、內部分組(在傳統的按年齡編排的班級中,根據學生能力或學習成績等編組教學)
(二)分組教學制的優缺點
四、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
(一)設計教學法(美國杜威首創)
主張廢除班級授課制和教科書,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指導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興趣,自行組成以生活問題為中心的綜合性學習單元。
(二)道爾頓制
1920年柏克赫斯特在馬薩諸賽州道爾頓中學創建了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是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
第三節 教學策略
一、什么是教學策略
(一)對教學策略的基本理解
教學策略:專以表示為達到某種預測效果所采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即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與技術,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的教學方案。
(二)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
綜合性、可操作性及靈活性
二、教學策略的主要類型:
(一)內容型策略(以教學內容為核心的策略)
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學習內容是教學策略的核心內容。具體講,有兩條途徑:(1)結構化策略(2)問題化策略
(二)形式型策略(以教學組織形式為中心的策略)
(三)方法型策略(以教學方法和技術為中心的策略)
(四)綜合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