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評價目標】
1、理解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科學技術、文化的關系。
2、掌握學校文化、學生文化的特征。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和教育的享受權
2、政治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
3、政治經濟制度制約著教育制度
4、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培養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傳播思想、形成輿論
3、促進社會政治民主化
第二節 教育與生產力
教育與生產力發展的關系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的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基礎性條件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規模與速度
3、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有制約作用
4、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教育的內容、手段和組織形式的改革有決定作用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是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
3、人力資本理論
舒爾茨(美國) 1960年12月“人力資本投資”演講
“人力資本”: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它類似的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資本是資本的形態,它是未來薪水和報酬的源泉;是人的資本形態,體現在人身上,屬于人的一部分。
第三節 教育與科學技術
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一、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科學技術發展對教育者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3、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促進學校教育專業與結構的調整與更新
二、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的知識結構和教育內容
2、信息技術改變著教學和教育的觀念
3、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平臺.
傳統的學校教育與網絡教育的不同:
?。?)傳統學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記制教育,網絡教育是“平等的”開放式教育;
?。?)傳統學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篩選制度”評定優劣,網絡教育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評定;
?。?)傳統學校教育是“年齡段教育”,網絡教育是“跨年齡段教育”或“無年齡段教育”;
(4)傳統學校教育存在時空限制,網絡教育是跨時空的教育。
第四節 教育與文化
文化的表現形態:
1.物質形態文化
2.制度形態文化
3.觀念形態文化
4.活動形態文化
5.心理、行為形態文化
教育與文化傳統的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一、文化對教育的作用
1、社會文化發展提高了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完善;
2、社會文化發展促使學校與社會聯系加強;
3、社會發展促進教學內容的質量和結構的變化;
4、文化發展影響教育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的變革。
二、教育對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會文化得以保存和傳遞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進社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會文化創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學校文化
?。ㄒ唬W校文化界說
學校文化指學校全體員或大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1、學校全體員或部分成員共同遵守的觀念和行為;
2、既可有積極也可有阻礙作用;
3、核心是各郡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
?。ǘW校文化的特征
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很強的文化;
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
4、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
?。ㄈW生文化
1、學生文化的成因
學生個人身心特征;同伴群體的影響;師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社區的影響
2、學生文化特征
過渡性;非正式性;多樣性;互補性;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