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2.D[解析]見大綱中對生產力和教育的關系的論述。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3.C[解析]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理論。
4.C[解析]舒爾茨根據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資總額,推算教育水平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33%。
5.B[解析]科學技術對教育質量有影響,見大綱中教育與科學技術的內容。
6.C[解析]科學原本只是少數人的智力游戲,教育發展推動了科學的體制建立。
7.C[解析]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
8.A[解析]生產力水平制約了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9.A[解析]師生的交互作用在學校生活中是最重要的。
10.B[解析]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的性質,故最終決定教育的性質。
11.A[解析]這句話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12.B[解析]政治經濟制度特別是政治制度是直接決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13.B[解析]在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主要靠科技進步來推動,故科技進步才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因。
14.B[解析]人類教育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社會生產,它是人類得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它決定教育這個上層建筑領域。
15.B[解析]學校文化核心是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16.D[解析]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對教育具有決定作用。
17.A[解析]人們所學的專業在很大程度上與未來所從事的職業緊密掛鉤,故人口的職業結構制約著教育的專業機構。
18.D[解析]教育發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故生產力是教育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因素。
19.B[解析]人口數量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教育的規模。
20.D[解析]教育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和文化背景、文化傳統的影響,并對這些產生反作用,即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功能。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E[解析]見大綱中對學生文化的論述。
2.ABCD[解析]科學技術的發展跟題干中的問題無關。
3.ABCDE[解析]教育的各個方面均會受到生產力的制約。
4.AC[解析]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和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5.ABCD[解析]見大綱中學生文化部分。
6.ABD[解析]在不同層次,可以把校園文化細分成學校物質文化,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文化等。
7.ABCD[解析]有的學者將學校精神文化分解為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價值成分、理想成分四種基本成分。
8.AC[解析]傳遞和深化文化與構成文化本體是教育的雙重文化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