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判斷題
1.發現學習只適用于自然科學,不適合用于社會科學。 (錯)
2.{美}國際教育技術協會認為小學3-5年級的學生應該能夠使用電信技術和在線資源(電子郵件、在線討論、網絡環境)參與合作解決問題活動,為課堂內外的受眾提出解決方案、創造知識產品。(對)
3.教師的原有基本功“三字一話”是指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對)
4.教育理論的特點之一是發展快、更新周期短,學習者可以在任何一個新的階段切入,它的獲得可以通過短期的突出培訓達到目的。(錯)
5.信息技術為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提供了豐富的、靈活的認知工具,如數據收集、處理、表達、交流等方面的工具,促進學生的科學思維、探究能力發展。(對)
6.根據完成時間的長短,Webquest可以分為段周期和長周期兩種。短周期的webquest一般耗時一個星期至一個月。(錯)
7.自然的學習應該是圍繞主題進行整體的學習,以整體的理解取代鼓勵的事實的記憶。對
8.教學計劃是通過教學設計來制定的。(對)
9.布魯納認為,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把知識轉化為一種適應正在發展著的形式,以表征系統發展順序,作為教學設計的模式,讓學生進行發現學習。(對)
10.讓學生通過操縱模擬的系統掌握實驗步驟,然后進入真實實驗室,可以有效的減少實驗中的操作失誤。這時計算機模擬實驗起到預備實驗的作用。(對)
11.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是否有效,有賴于學習環境、學生特點和教師等三大因素的相互影響。(對)
12.教師用來增長自己整合能力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觀摩或者案例分析適合于傳授知識性的東西,講演適合于掌握技能性的東西,凡是或者活動適合于態度的轉變。(錯)
13.教學評價的實施過程分為客觀評價、檔案評價、表現性評價和報告等幾個環節。(錯)
14.軟件導航的制作是教學信息的組織結構特點為基礎的。(對)
15.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中,教師學要根據所選擇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以及組織形式,適當的安排、調整學生的座位、電腦排列方式。(對)
16.正資料相互依賴指其他組員受到獎勵時,每個成員的獎勵也受影響。(錯)
17.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涉及網頁制作、編程興趣小組、網絡知識、電腦美術與動畫、校園信息周報、等級考試、信息學奧林匹克等活動課程之中。(錯)
18.電子閱讀是一種成本高、低效率的閱讀方式。(錯)
19.教師角色的變化不只是信息技術帶來的,信息技術只是角色轉化的催化劑。(對)
20.班杜拉提出的觀察學習理論認為,復制過程是在頭腦中以表象和語言的形式保存所觀察的行為。(錯)
21.聽、說、讀、寫字是英語教學生手段,不是目的。(錯)
22.在ppt演示軟件中,先將并列關系的知識點列于一幀中,然后分別通過超連接的形式鏈接到這些知識點的相關幀,這是線性的縱向導航。(錯)
2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應適當同時包括信息技術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兩個方面。錯
24.認知心理學在反對行為主義的浪潮中興起,強調要研究人的頭腦內部的認知過程。認知心理學分為兩種范式:信息技工論和建構主義。(對)
25.傳統的歷史教學中,難以實現體驗式教學,而信息技術可以被用來模擬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對)
26.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范圍較大,包括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其目的是改善學習。(錯)
27.認知主義理論認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是不同的結構起作用的。(錯)
28.人本主義者羅杰斯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一個“方便學習的人”,學校為學生而設,教師為學生而教。(對)
29.“信息高速公路”是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標志。(錯)
30.把握學習者特征是有效制定教學計劃的基本前提。(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