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心理學專項練習題及答案(6)
名詞解釋
1.實驗法
2.注意
3.記憶
4.知覺
5.心理健康
6.心理學
7.意識
8.社會知覺
9.思維
10.流體智力
11.橫斷研究法
12.應激
13.感受性與感受閾限
14.社會助長
15.創造性思維
16.動機
17.個性
18.感覺適應
19.學習
20.演繹推理
21.個別智力測驗
22.內在動機
23.有意義學習
24.先行組織者
25.學習動機
26.概念形成
27.問題解決
28.創造性思維
參考答案:
1.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行為或者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稱為實驗法。
2.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伴隨著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征。
3.記憶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4. 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時人腦對外界的整體的看法和理解,它為我們對外界的感覺信息進行組織和解釋。
5.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于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
6.是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的規律的科學。
7.是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內在的身心狀態和環境中外在的人、事、物變化的覺知。
8.就是指個人在社會環境中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做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
9.是以人已有的知識為中介,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
10.指一般的學習和行為能力。
11.橫斷研究法就是在同一時間里研究不同年齡組的被試的心理發展水平,并對其進行比 較。
12.應激是指個體在出乎意料的緊張情況下所引起的情緒狀態。它具有偶發性和緊張性的特點。
13.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對適宜性刺激的感覺能力。感覺閾限是人感到某個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變化的程度,或者是引起感覺的刺激強度變化所需量的臨界值。
14.社會助長是指個人單獨完成任務與別人在場時完成任務相比,如果是完成同樣的任務,單獨完成趕不上在別人面前完成的效果。阿爾波特稱這種現象為“社會助長”。
15.創造性思維指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
16.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達到某一目標的內部動力,也是激勵人行為的原因,是以需要為基礎的,但動機產生還必須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17.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18.感覺適應是指一種感受器受到同一刺激的連續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19.學習足通過主客觀的相互作用,在主體頭腦內部積累經驗、構建心理結構以積極適應環境的過程,它可以通過行為或者行為潛能的持久塵化而有所表現。
20.演繹推理是指從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體結論的思維活動。
21.個別智力測驗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只能測量一個被試,其優點在于測量形式多樣,手段精密,反饋及時,但與團體測驗相比,較費時費力,不適于大規模測試。
22.內在動機是由個體的內部需要所引起的動機。
23.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個體原有認知結構中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和非人為性聯系的過程。
24.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目的是在原有的觀念和新的知識之間建立關聯。
25.激發并維持個體的學習活動,使學習行為朝向一定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 態。
26.通過觀察一類具體事物,發現其特點并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概念的方式。
27.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
28.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