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B
【解析】此題考查對中世紀西歐世俗教育這一知識點的記憶。這時期的世俗教育主要是通過騎士教育和宮廷學校來進行的。
2.CDE
【解析】此題考查現代教育的特征,要注意和古代學校教育的共同特征區分開。與古代教育相比,現代學校教育具有的特征:第一,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第二,教育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第三,教育的科學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3.D
【解析】此題考查文化與教育的關系,但要注意題于的表述。教育對文化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具體體現在: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4.ABCDE
【解析】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必須:提高各級黨政領導對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戰略地位的認識;把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作為發展先進生產力的第一要務;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的發展;進一步動員社會資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資體制;建立和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5.C
【解析】確定教育目的的科學依據應是社會發展要求和個體發展需求的辯證統一。
6.ABCD
【解析】德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靈魂與統帥作用,智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前提和支持作用,體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基礎作用,美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動力作用,勞動技術教育可以綜合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作用。
7 .AB
【解析】加強雙基教育是在探索基礎教育的過程中提出的,是為素質教育的探索做的有益準備,加強“雙基”是指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育。
8.ABC
【解析】教師的作用: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人的潛能的開發者。
9 ABCDE
【解析】教師的角色包括:傳道、授業者,解惑者,榜樣,管理者,父母與朋友。
10.ABCDE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教師享有六方面的權利:第一,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第二,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第三,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德和學業成績;第四,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第五,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第六,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11.ABCD
【解析】綜合起來看,我國對普通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有四個方面的要求: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具有團結協作的精神;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12.AB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課程類型的分類。課程按課程任務,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按學生選課的自主性,可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按課程的設計形式.可分為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按課程的制定者,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課程還可按其他形式進行分類。
13.ABC
【解析】學生中心課程理論,主張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動機和需要、能力和態度為基礎來編制課程,具體分三個流派:以盧梭為代表的自然主義、以杜威為代表的兒童經驗主義、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
14.CDE
【解析】課程計劃體現了國家對學校教育的統一要求,是學校組織教學活動、確定工作步調的依據,要做到:第一,開足開齊課程;第二,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各項活動;第三,認真監督和及時評價課程計劃的執行狀況。
15.ABCD
【解析】此題考查對課程資源這一概念的理解,在新課程標準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其中應該特別關注教師、學生、教學過程這幾種課程資源。
16.ABCD
【解析】教學過程的規律包括: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結合、掌握知識與形成思想品德相結合、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作用相結合。
17.ABCDE
【解析】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征,教學時間、設備、條件,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18.CDE
【解析】此題考查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和實習法。
19.A
【解析】本題考查對我國古代教學原則的掌握,以上出自《學記》。
20.ABC
【解析】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德育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基礎和保障、德育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德育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奠基工程和未來保證。
21.D
【解析】德育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間的矛盾。
22.ABCD
【解析】德育過程要促進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的和諧統一發展,首先要注意全面性,其次要注意多端性,再次要注意長期性和反復性。
23.ABC
【解析】此題是對教材知識的考查,獎勵的主要形式有三種,要熟記。
24.ABC
【解析】課外活動作用表現在:課外活動是學生自愿選擇、自愿參加的活動,密切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識和創造才能。
25.ABC
【解析】制定計劃的基本要求:第一,具有可行性;第二,具有協調性,統籌安排學生在一定時期內的活動;第三,具有明確性。
26.ABC
【解析】此題考查課外活動中的基本組織形式所涉及的層次,這是對細節知識點掌握情況的考查,要注意重點知識點里面的細節知識,是容易被忽略的內容。
27.BCDE
【解析】班級教育活動可分為日常性的教育活動和階段性的教育活動兩大部分,所涉及的內容有主題教育活動、文藝體育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
28.ABCDE
【解析】后進生是在學業成績思想品德等方面暫時落后的學生,后進生的特點有求知欲不強,學習能力較低;自卑復雜感強;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嚴重;意志薄弱,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29.ABCD
【解析】此題考查研究課題的來源,主要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對已有教育理論的質疑、教育文獻信息的分析、教育科學研究規劃。
30.ABCD
【解析】好的研究假設,要符合以下標準:第一,研究假設的提出應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第二,研究假設一般應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變量間的關系做出推測判斷;第三,研究假設應該表述清楚,簡單明了;第四,研究假設必須是可以檢驗的。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