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認知目標有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評價目標是最高水平認知學習的結果。
2.B[解析]領會指把握所學材料的意義,它超越了單純的記憶,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B[解析]見大綱191頁。
4.B[解析]程序教學始創者是普萊西。
5.D[解析]根據大綱189頁對領會的闡述,選D。
6.A[解析]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策略速度最快。
7.B[解析]根據大綱202頁對情境教學的闡述,選B。
8.C[解析]領會是把握所學材料的意義,推斷是其中的一種形式。
9.C[解析]布盧姆等人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給了足夠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幾乎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可以掌握。
10.A[解析]學生座位的安排會影響課堂教學和學習。

2.ABCD[解析]根據大綱對組織教學過程的描述,ABCD選項都是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
3:ABCD[解析]CAI優于傳統教學,可以人機對話,即時反饋、生動形象、自定步調。
4.BCD[解析]見大綱193頁。
5.ABCDE[解析]情感目標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而分為五個等級。
6.ABCDE[解析]指導教學有六項活動,除ABCDE外還有每周或每月的復習。
7.ABCD[解析]見大綱197頁。
8.ABC[解析]布盧姆等人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
9.ACD[解析]引起學生注意是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師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引導學生的注意。①激發求知欲,即由教師提出問題。②變化教學情境,即通過教學媒體。③配合學生經驗,即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人手,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然后轉到所教主題之上。
10.ABCD[解析]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常常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講解法、演示法、課堂問答、練習、指導法、討論法、實驗法、游戲、參觀法。
三、填空題.
1.應用、分析2.關系、組織原理3.概念化心向、性格化4.操作、習慣化5.教學環境的設置6.學習目標7.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8.內在的心理變化9.戴爾10.可觀察、可測量11.領域、功能12.教與學13.物理環境、社會環境14.有效達到15.眼神和表情、根據學生的課堂作業來檢查全班學生的理解狀況
四、名詞解釋
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在教學中,教學目標有助于指導教師進行教學測量和評價、選擇和使用教學策略、指引學生學習等功能。
2.情境教學:指在應用知識的具體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3.發現教學:發現教學,又稱啟發式教學,指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而發現有關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種教學策略。

上課開始時,教師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目標,將有助于引導學生的集中注意課中的重要信息,對所教內容產生預期。
2.個別化教學是指讓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個別化教學大致包括這樣幾個環節:①診斷學生的初始學業水平或學習不足。②提供教師與學生或機器與學生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③引入有序的和結構化的教學材料,隨之以操練和練習。④容許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學。
3.(1)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2)促使學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
(3)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
(4.)根據實驗獲得的一些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基礎上引出結論。
4.(1)分工合作。指以責任分擔的方式達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將工作中應在不同時間完成的各種項目分配給各個人。
(3)各自盡力。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是取代為了獲得承認和評級而進行的競爭。成員必須各盡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沒有失敗者。
(4)社會互動。合作學習成效取決于團體成員之間互動作用。
(5)團體歷程。該歷程中的活動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監督、如何處理困難、如何維持團體中成員間的關系等。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引起學生注意。具體可采用三種方式:①激發求知欲②變化教學情境③配合學生經驗。
(2)提示教學目標。要注意使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
(3)喚起先前經驗。要注意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及時輔導。
(4)呈現教學內容。注意要根據實際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5)提供學習指導。①當學生對人名、地名等事實性的問題不能理解時,教師可以給以直接指導,將正確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因為事實性的問題不能依靠知識經驗和思維加以推理。
②對于與學生經驗有關的邏輯性問題,可以提供間接指導,即給學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勵學生自己進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③在進行間接方式指導時,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對能力強個性獨立的學生,給以較少指導;對于能力較弱個性依賴的學生給以較多指導,直到得到正確答案為止。
(6)展現學習行為。教師可根據學生眼神和表情、說答案、檢查課堂作業的方式判斷學生是否產生學習。
(7)適時給予反饋。
(8)評定學習結果。
(9)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
2.[答案要點]:
(1)教師要把學習情境和教材性質向學生解釋清楚。
(2)要配合學生的經驗組織教材。
(3)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安排教材難度與邏輯順序。
(4)確保材料難度適中,以維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材料太容易,學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難,學生容易產生失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