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校教育的三個構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
3、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系統,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有三種類型,雙軌制學制、單軌制學制和分支制學制。
4、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答:(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
5、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
答:(1)教育終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術現代化。
6、當代著名的教育理論主要有:布魯納的結構課程理論、贊可夫的實驗教學論體系、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諧教育理論。美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中強調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提出了早期學習和發現學習的理論,蘇聯贊在《教學與發展》中,提出了高難度教學、高速度教學、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和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的五大教學原則,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
7、人的身心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變化過程。這個變化既有連續的、漸進的量的變化,又有質的飛躍;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增長和單純的量變,而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量變到質變、從舊的質到新的質的為斷變化的過程。包括身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兩個方面。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承的,身體發展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
8、人的身心發展的典型觀點:遺傳決定論(英國的高爾登和美國的霍爾)、環境決定論(美國的華生)、二因素論(美國的吳偉士和德國的施太倫)。
9、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主要有遺傳素質、環境和學校教育。
10、遺傳素質:通過遺傳而獲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點,包括機體的構造、形態、感官和神經類型的特征等。
環境:是指圍繞在人們周圍并對人的生存和生活發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面。
11、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的表現
答:(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作出社會性規范(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12、試述初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答:初中教育在促進少年身心發展方面的任務,是尊重、支持和引導少年獨立的要求,豐富少年的內心世界,形成其正確的自我意識和理想自我。
13、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規格和標準要求。
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它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或專業的培養要求。
教育方針:是國家根據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要求,為實現教育目的所規定的教育工作總方向。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二者的區別在于,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教育的總要求,而培養則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具體要求,二者的聯系在于,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
14、教育目的的作用。
答:(1)教育目的的導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勵作用(3)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
15、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的兩種對立的觀點:一是個體本位論,代表人物在中國有孟了,在西方有盧梭和裴斯泰洛齊,二是社會本位論,代表人物在中國有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圖和康德。
16、確立教育目的的科學依據及理論基礎。
答:(1)教育目的的確立要依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需要(2)教育目的的確立要依據個體的身心發展需求。
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17、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1)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2)培養全面發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實現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18、初中階段的培養目標是什么?
答:是要在小學階段使學生“初步”得到發展的基礎上,為促進他們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諧發展工,或為他們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9、試述全面發展教育的構成及其關系。
答:要實現教育目的和中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使受教育者獲得全面發展,就必須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它由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構成。各“育”既具有相對獨立性,以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依存于一個有機整體之中。
(1)“五育”的相對獨立性
“五育”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各育都有各自特定的內涵、任務、內容和方法。
(2)“五育”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關系表現在,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40頁)
20、素質教育及基本內涵。
答: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基本內涵:(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3)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21、創新教育及其在素質教育是中地位。(42頁)
答: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對知識經濟向人才培養提出挑戰的回應。它是旨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教育。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區別于應試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
22、如何正確理解素質教育。
答:(1)要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由于國際競爭激烈,文化滲透越來越快,要想在這種形勢下發展,歸根結底要靠人的素質,而提高人的素質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教育。(2)樹立素質教育觀念,要樹立素質教育的人才觀、質量觀、師生觀。
23、實施素質教育應避免的誤區。
答:(1)素質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2)素質教育就是要學生什么都學、什么都學好(3)素質教育就是不要學生刻苦學習,“減負”就是不給學生留課后作業(4)素質教育就是要使教師成為學生的合作者、幫助者和服務者(5)素質教育就是多開展課外活動,多上文體課(6)素質教育就是不要考試,特別是不要百分制考試(7)素質教育會影響升學率。
24、簡述教師職業的性質。
答:(1)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化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2)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的社會化,教師是教育者
25、簡述教師的作用。
答:(1)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在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延續中起橋梁與紐帶作用(2)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塑造年輕一代的品格中起著關鍵性作用(3)教師是人的潛能的開發者,對個體發展起促進作用
26、教師的一般角色和在新課程中的角色。
答:(一般角色)傳道者、 授業、解惑者、榜樣、管理者、朋友 (新角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有研究者、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27、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
答:(1)復雜性和創造性(2)示范性(3)系統性
28、教育職業道德素養的主要內容。
答:(1)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①依法執教,嚴謹治教②愛崗敬業,廉潔從教
(2)熱愛學生①全面關心學生②尊重和信任學生③嚴格要求學生④理解和寬容學生⑤解放和放飛學生(3)具有團結協作的精神①善于與同事合作②善于與家長和社會合作(4)以身作則,為人師表①加強修煉②言行一致
28、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
答:(1)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2)精深的專業知識(3)寬厚的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知識和管理科學知識
29、教師的專業能力素養。
答:(1)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分析、預測和指導的能力(2)駕馭教材和組織教學的能力精湛的語言表達能力(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5)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6)較高的教育機智(7)教育科研能力
30、教師應具有的個性素養。
答: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具備諸如熱情、有責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感、善于交際、樂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31、實現教師專業化的條件。答:教師專業化的實現依靠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條件,從客觀上看,需要國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強教師教育、制定法律法規、提供經濟保障),從主觀上看,需要教師的個人努力(加強理論學習、加強教育科學研究、不斷反思、加強實踐鍛煉)。
32、試分析學生的本質屬性。
答:(一)學生是具有發展潛能和發展需要的人(1.)學生是人,第一學生是具有能動性的個體,第二,學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學生具有獨特的創造性,(2.)學生是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的需要的人,第一,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第二,學生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第三,學生是具有發展需要的人,
(二)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1.)學生是教育的對象,第一,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第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第三,學生所參加的是一種規范化的學習,(2.)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第一,學生是自我教育的主體,第二學生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
33、<兒童權利公約>的基本原則。
答:兒童利益最佳原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無歧視原則。
34、試分析教師中心論和兒童中心論。
答:⑴教師中心論,代表是赫爾巴特,他認為,學生的成長完全仰仗教師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指導,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讓主宰作用
⑵兒童中心論,代表是杜威,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兒童的成長,所以教育要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整個教育過程都要圍繞著兒童轉。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教師中心論僅僅看到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實踐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動脫離學生的實際,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兒童中心論則過分夸大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學生是教育的對象這一基本事實,結果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我們認為,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既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5、試述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答:(一)教學上的授受關系1.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2.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3.對學生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要。1.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2.真正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與幫助的關系
(三)社會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系。1.師生關系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人-人”關系2.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的智力上,而且體現在思想和人格上。
編輯推薦:把教師站點加入收藏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