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經歷了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和 (非制度化教育)。
中國近代系統完備的學制系統產生于1902年的 《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 以及1903年的 《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
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朝末期的 (廢科舉,興學校), 以及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學制。
六藝是指: (禮)、 (樂)、 (射)、 (御)、 (書)、 (數)。
《四書》是指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科舉制于 (1905) 年廢除。
(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 是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教育學是一門以 (教育現象,教育問題) 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化的代表作 《理想國》 中。
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于 (夸美紐斯)的著作 《大教學論》。
《愛彌爾》 是 (盧梭) 的代表作。
“白板說”是 (洛克) 提出的。他的代表作是 《教育漫話》。
規范教育學的建立以德國的 (赫爾巴特) 的 《普通教育學》 為標志。
美國(杜威 和他的《民本主義與教育》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赫爾巴特) 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并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傳統教育具有以 (教師) 為中心、教材為中心和 (課堂) 為中心的特點。
(杜威) 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
杜威認為引發學生發現真理的方法包含兩個因素:一是 (智慧) ,一個是 (探究)。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和受教育權。
政治經濟制度 決定著教育目的。
通過培養人才實現對政治的影響 是教育作用政治經濟的主要途徑。
從世界教育發展的歷程看,第一次工業革命提出了普及 初等 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業革命提出了普及 中等 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業革命提出了普及 高等 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 高等教育大眾化。
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 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和 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人力資本理論是 舒爾茨 提出的。
學校教育 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主要途徑。
教育的雙重文化屬性 傳遞和深化文化 與 構成文化本體。
教育與文化是一種 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的關系。
學校文化的核心是 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 和 行為方式 ,其中最具決定作用的是 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
校園文化可分為: 學校物質文化、 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 學校精神文化 及 各種亞文化。
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代表方式,一是 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 二是 規章制度; 三是 角色規范。
學校的精神或觀念 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它分為四種成分: 認知成分; 情感成分; 價值成分 和 理想成分。
編輯推薦:把教師站點加入收藏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