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1.良好的依戀關系對兒童發展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滿足孩子愛的需要(即希望被別人疼愛)和安全需要(即覺得有人保護自己)而實現的。這兩種需要的滿足是兒童進行探究學習和與他人交往的前提。
2.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戀應注意的問題:①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間的母子接觸;②盡量避免父母親與孩子的長期分離;③父母親與孩子間保持經常的身體接觸;④父母親對孩子發出的信號及時作出反應。
3.3歲后,幼兒同伴交往發展特點的主要表現是:①3歲左右的幼兒,游戲中間交往主要是非社會性的,以獨自游戲或平行游戲為主,彼此間沒有聯系,各玩各的;②4歲左右的幼兒,聯系性游戲增多,并逐漸成為主要游戲形式;③5歲以后,幼兒合作性游戲開始發展,同伴交往的主動性和協調性逐漸發展;④幼兒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別的兒童交往,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明顯。女孩更明顯表現出交往的選擇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游戲中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對同伴的消極反應明顯多于女孩。
4.父母對幼兒性別角色和行為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
(1)父母是孩子性別行為的引導者。在孩子還不知道自己的性別及應該具有什么樣的行為之前,父母就已經開始對孩子性別行為進行引導了。
(2)父母是孩子性別行為的模仿對象。孩子從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開始,一般會把自己的同性別父母作為模仿對象。
(3)父母對孩子性別行為的強化。父母對孩子性別行為的強化是兒童性別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從孩子剛出生,母親就用不同的方式對待男孩和女孩。
5.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因素有:
(1)父母的懲罰。懲罰對攻擊型和非攻擊型的兒童產生不同的影響,對非攻擊型兒童能抑制攻擊性,對攻擊型兒童則加重攻擊性行為。
(2)榜樣。電視上的攻擊性榜樣會增加兒童以后的攻擊性行為,暴力還能影響兒童的態度。
(3)強化。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聽之任之就等于對侵犯行為的強化;成功運用攻擊性策略控制同伴,攻擊性行為會增加、增強。
(4)挫折。攻擊性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挫折,對孩子來說,家長或教師的不公正是挫折產牛的主要原因。
6.社會性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為適應社會生活所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也就是人們為了適應社會生活所形成的行為方式。例如,對傳統價值觀的接受、對社會倫理道德的遵從、對文化習俗的尊重以及對各種社會關系的處理。
社會性發展(也稱兒童的社會化)是指兒童從一個自然人,逐漸掌握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與社會行為技能,成長為一個社會人,逐漸步人社會的過程。它是在個體與社會群體、兒童集體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實現的。
社會性可以說是一種靜態形式,而社會性發展則是報考的過程,是一種逐步建構的過程。新生兒只是一個具有人類生理結構的生物人,不具備社會屬性。客觀世界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他們不認得生活中的任何東西和任何人。上幼兒園、小學、中學以后,在老師的教育下,孩子們逐漸接受社會的各種道德行為規范,并將這些道德規范作為自己行為的標準自覺遵守。這就是一個生物人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社會人的過程,亦即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