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親子關系類型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1)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關系融洽,孩子的獨立性、主動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發展較好。
(2)在專制型家庭中,孩子或是變得馴服、缺乏生氣,創造性受到壓抑,無主動性,情緒不安,甚至帶有神經質,不喜歡與同伴交往,憂慮,退縮,懷疑;或是變得自我中心和膽大妄為,在家長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在放任型家庭中,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懶做、生活不能自理、膽小怯懦、蠻橫胡鬧、自私自利、沒有禮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難、意志薄弱、缺乏獨立性等許多不良品質。
8.男女雙性化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他們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業成功、愿意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奮斗(男性特征);溫和、文雅、愿意獻身(女性特征)。這種雙性文化理論強調,應該從兒童早期就開始進行無性別歧視的兒童教育,而不過分強調性別差異。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兩性品質的男女雙性化相聯系的;過分劃分兩性不同的作用會妨礙男女兒童的智力和心理發展。因此,適當淡化幼兒的性別角色和性別行為,對形成男女雙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作為家長和教師應該意識到,至少在學齡前期,淡化兒童的性別角色的教育對兒童的智力發展和性格發展是有益的。
9.移情指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是親社會行為的動力基礎、前提或動機。作用表現在:①移情可以使幼兒擺脫自我中心,產生利他思想,導致親社會行為;②移情可以引起兒童的情感共鳴;產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10.幼兒移情能力發展的特點:①對別人心理狀態的理解從簡單到復雜;②從需要明顯的外部線索到能理解隱蔽線索;③移情能力的水平隨兒童完成任務的難度而變化;④移情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可能在4~6歲。
11.依據不同角度,可以對幼兒攻擊性行為進行不同的分類:言語性攻擊與生理性攻擊、工具性攻擊和敵意性攻擊、可接受的攻擊和不可接受的攻擊等。在早期分類中,廣泛認可的是把它分為工具性攻擊和敵意性攻擊。還可以分為反應型攻擊性行為或主動型攻擊性行為。反應型攻擊性行為主要表現為憤怒或發脾氣,失去控制;主動型攻擊行為表現為物品的獲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12.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特點:①攻擊性行為頻繁,主要表現為,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爭吵、打架,行為更多是破壞玩具、物品或直接爭奪;②幼兒更多依靠身體上的攻擊,而不是言語的攻擊;③從工具性攻擊向敵意性攻擊轉化的趨勢;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