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學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單純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去解決,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
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1)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前提。(2)了解學生。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這是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3)問題情景創設的方式多種多樣,應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2.【答案要點】
(1)為師生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充足的反饋信息。
(2)是學校鑒別學生學業成績、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作為教育評價和決策的依據。
3.【答案要點】
(1)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這是按教學評價實施的時機來劃分的。形成性評價通常在教學過程中實施,一般是由學生完成一些與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測驗來進行。總結性評價,或稱終結性評價,通常在一門課程或教學活動結束后進行,是對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進行測定。
(2)常模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這是按教學評價資料的處理方式來劃分的。常模參照評價是指評價時以學生所在團體的平均成績為參照標準,根據其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來報告評價結果。標準參照評價,是基于某種特定的標準來評價。
(3)配置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這是按教學評價的功能來劃分的。配置性評價,或稱準備性評價,一般在教學開始前進行,以便摸清學生的現有水平及個別差異;診斷性評價,是指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個體差異,多半是在形成性評價之后實施。
(4)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這是按教學評價的嚴謹程度來劃分的。正式評價是指學生在相同的情況下接受相同的評價,且采用的評價工具比較客觀;非正式評價則是針對個別學生的評價,評價的資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非正式評價可以作為正式評價的補充。
六、論述題
【答案要點】
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動機領域中的體現,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2)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最高級的需要,是在其他低層次需要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包括完整而豐滿的人性的實現以及個人潛能或特性的實現兩方面的含義,由認知、審美和創造的需要組成。人們進行學習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即通過學習使自己的價值、潛能、個性得到充分而完備的發揮、發展。
(3)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于某種低層次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如父母離異使兒童歸屬與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這些因素會成為學生學習和自我實現的主要障礙。所以,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關心學生的生活,以排除影響學習的一切干擾因素。
最新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