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高度;(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4)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制定德育目標的主要依據是:時代與社會發展需要;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征。
3.凱洛夫教育學的不足表現在如下方面:
(1)國家行政領導與學校的關系上,忽視了學校的自主性;
(2)在學校與教師的關系上,忽視了教師的自主性;
(3)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
(4)過于強調了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的統一性、嚴肅性,忽視了它們的靈活性和不斷變革的必要性。
4.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1)針對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促進學生心理機能、人格的發展與完善。(2)針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針對少數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
5.德育認知模式的特征有:(1)人的本質是理性的,因此,必須利用智慧達到對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建構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2)必須注重個體認知發展與社會客體的相互作用,因此,人的道德理性并非天賦或外界規則的直接灌輸,而是主客體在實踐中互動的結果;(3)注重研究個體道德認知能力的發展過程,強調按道德認知能力發展的要求進行學校道德教育,選擇內容和方法。
四、論述題
班主任肩負著全面管理班級的職責,他是學校教育的中堅力量。班主任的素質直接決定班級的管理水平,直接影響班集體的全體成員的整體水平,從而決定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質極為關鍵。
1.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主帥,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對教育對象個體來說,教師的職能可歸結為“靈魂工程師”,但對教育對象群體來說,他更多的是班集體的締造者、設計者,班主任要根據學校的整體辦學思想,在主客觀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提出相對理想的班級管理模式。
2.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領導影響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權威、地位、職權等構成的職權影響力;二是班主任的個性特征和人格魅力,這些構成了班主任的個性影響力。良好的班集體不是自發形成的,它依賴于班主任的領導與組織,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職權影響力和個性影響力來領導和組織班級。
3.班主任是協調班級人際關系的主導者。研究班級中的交往行為,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班主任的重要使命之一。班主任應悉心研究班級的人際關系,指導學生的交往活動。
(1)要把學生作為交往的主體,研究學生的交往需要及能力的差異性,指導學生避免和解決沖突,建立積極的交往環境。
(2)設計內容充實、效率高的交往結構。形成一個相互滲透、交互作用的多渠道、多層次、多維度的交往網絡。
(3.)要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間充滿信任的關系。
歷年真題:甘肅省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試題及答案
考前多做試題:2014教師資格考試題庫,沖刺必做!!
國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師資格輔導,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一次過關!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