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l9世紀末,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直接經驗的不斷改造和增大意義的過程,是“從做中學”的過程。
2.D【解析】關于課程的類型,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的教育家,持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因此,對課程所劃分的類別也不同。以課程任務為依據進行分類,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
3.D【解析】在人類社會中,誰掌握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誰就能控制學校教育的領導權。因此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4.C【解析】學校制度文化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一是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學校有不同的組織形態和體系;二是規章制度;三是角色規范。
5.D【解析】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l0條。
6.C【解析】身心健康權包括保護未成年學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內容。題中所敘述的正是為了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權。
7.A【解析】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
8.C【解析】杜威主張教育為當下的生活服務,主張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個生長、發展的過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長、發展的。
9.C【解析】總的來說,課程設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結構地產生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科書的系統化活動。其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是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
10.C【解析】泰勒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課程理論專家,被譽為“當代課程評價之父”。
11.C【解析】班級授課制是當前世界范圍內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
12.D【解析】測驗的區分度是指測驗對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夠區分的程度,即具有區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13.B【解析】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它是由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而后由美國學者柯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
14.D【解析】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15.B【解析】與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強凋道德認知發展不同,體諒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養置于中心地位。
16.A【解析】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對象。對學生的教育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才能指導得法、教育有效。
17.C【解析】班主任的領導方式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權威性、民主型、放任型。
18.B【解析】在歐洲奴隸社會中,出現了斯巴達和雅典兩種教育體系。
19.C【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特殊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的身心發展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實現的;二是人的身心發展具有能動性。
20.D【解析】“才高八斗”和“學富五車”喻指教師必須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體現的是教師的文化形象。
二、多項選擇題
1.ABCE【解析】“有鑒賞和創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任務。
2.ABCDE【解析】普通中學在體育方面的要求是:(1)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2)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毅力;(3)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了解科學的營養知識。
3.ABC【解析】多伊奇將目標獎勵結均劃分為合作、競爭和個人主義。
4.BCDE【解析】“泰勒原理”揭示了課程編制的四個階段,即確定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內容、評價課程。它是現代課程論最有影響的理論構架。
5.ABC【解析】D屬于智育范疇,E屬于體育范疇。
6.ABCE【解析】咨詢活動的基本原則為ABCE四項,
7.CDE【解析】教師的地位一般指教師的社會地位它是南教師在社會中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組成。
8.ADE【解析】講授法是教師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教師法、學生聽,具體分為講述、講讀、講解三種方式。
9.ACE【解析】學校事故的特征:(1)學校或教師侵害了學生的合法權益;(2)侵害行為的侵害對象是學生的人身權;(3)必須是學校或教師基于過錯而實施的行為。
10.ABD【解析】學校子系統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三個要素。
三、填空題
1。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3.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4.創新;5.職業角色的多樣化;6.教學大綱;7.學校教育;8.模象直觀;9.作業檢查與批改;l0.教育者。
同類試題推薦:【5套】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學》深度押題試卷及答案
測試下,看看自己能拿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