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在教育工作中發現研究個體間的差異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非常重要,“一刀切”違背了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2.B【解析】從歷史發展進程看,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3.D【解析】教師的職業角色主要有:傳道者角色,授業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和研究者角色。
4.C【解析】杜威是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他對教育本質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教育即牛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
5。B【解析】由教育發展史可知,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八股文。
6.C【解析】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這正是內發論的觀點。
7.A【解析】中國古代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系統地論述教學理論的專著。
8.A【解析】蘇聯教育理論家凱洛夫將馬克思主義與教育學結合起來,主編了《教育學》。
9.C【解析】格塞爾認為,人的所有能力都受成長規律的制約,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10.B【解析】“教育”一詞,據考證,在中國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
11.C【解析】“從做中學”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1859—1952)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
12.B【解析】洛克的“白板說”是外鑠論的典型代表。
13.D【解析】理解教材上的新知識才是真正領會了知識。
14.D【解析】暗示教學法是保加利亞醫學博士盧扎諾夫創立的。其基本原理是廣泛利用環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與感情統一,有意識功能和無意識功能統一,尤其是調動和發掘大腦無意識領域的潛能,使學生在愉快氣氛中不知不覺接受信息。
15.C【解析】略。
二、多項選擇題
1.AB【解析】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歐進入基督教與封建世俗政權緊密聯系,互相利用的時
期,最受重視的教育是培養僧侶人才的教育,為此設立了眾多的教區學校,主要用于對普通貧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適當講授一些讀寫知識。
2.AB【解析】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有兩方面: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和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3.ABCD【解析】科學對教育的影響主要有:科學技術能夠改變受教育者的觀念,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質量,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4.BCE【解析】孟子是內發論者,格塞爾強調成熟機制,他們都不是外鑠論者。
5.ABC【解析】略。
6.ABDE【解析】確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是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1)主觀依據:受哲學觀念的影響;受人性假設的影響;受理想人格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全面發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確定的重要依據。(2)客觀依據: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
7.ABCDE【解析】廣義的課程是各級各類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及其進程的總和。
8.ABC【解析】教育終身化是現代才出現的,教育的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特點。
9.ABC【解析】環境對個體發展有影響,但并不能夸大為環境決定論。
10.ACDE【解析】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參考書,講授提綱等。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