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
【解析】杜威是實用主義教育學的創立人。將教育的本質概括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與改組”,形成了以兒童中心、活動課程、做中學為特點的教學思想。
2.ACD
【解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古希臘三哲;昆體良是羅馬教育史上第一位公職教師;夸美紐斯是捷克著名教育家,生活的年代是16至17世紀。
3.A
【解析】(1)神話起源論,中國宋朝的朱熹、西方的《圣經》都持這種觀點;(2)生物起源論,代表人物是利托爾諾、沛西.能;(3)心理起源論,代表人物是孟祿;(4)勞動起源論,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5)生活需要起源論,這是勞動起源論的擴展。
4.C
【解析】杜威是實用主義教育學的創立人。將教育的本質概括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與改組”,形成了以兒童中心、活動課程、做中學為特點的教學思想。
5.A
【解析】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影響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和首要的因素是人力資本。
6.B
【解析】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7.A
【解析】在信息化時代,知識爆炸、知識老化周期縮短,知識淘汰加快,擁有能力比擁有知識更重要。
8.D
【解析】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人的身心發展的內因是個體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主觀能動性。
9.A
【解析】人格又稱個性,具有獨特性、穩定性等特征,“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是說人格的穩定性。
10.C
【解析】教育體制是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它是一個國家配合政治經濟科技體制而確定下來的學校辦學形式、層次結構、組織管理等相對穩定的運行模式和規定的總和。
11.ABCDE
【解析】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確立、教育內容的取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教育效果的評價,都是以教育目的為依據和前提的。教育目的無論對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標導向作用。
12.BCD
【解析】獨生子女較強的進取心體現為好勝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優越感較強。
13.ABCDE
【解析】師生人格上的平等關系是指:
(1)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應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2)真正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與幫助的關系。真正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將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建立起一種朋友式的友好與幫助關系。
14 B
【解析】赫爾巴特奠定了以“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書本中心”為特征的傳統教育的理論基礎,可見赫爾巴特是教師中心論的代表。
15.ABCE
【解析】課程評價的內涵有以下四個方面:(1)課程評價的對象應是多元的;(2)課程評價是一個報考的過程;(3)課程評價必須對實現教育目的作出貢獻;(4)課程評價的直接意義是對被評價的課程提出質疑并為改進課程指明方向。
16.BCDE
【解析】(1)在課程目標上重視創新能力培養和個性養成;(2)在課程內容上重視現代化和綜合化;(3)在課程結構上追求整體化平衡化,設置核心課程,強調基礎學力;(4)在政策上積極推進教育國際化;(5)在課程實施上,歡迎社會民主參與;(6)在課程評價上從關注結果到關注過程。
17.B
【解析】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教學大綱,即課程標準。
18.A
【解析】測驗法是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基本方法。測驗有口試、筆試、操作測驗法等,其中筆試是考核、測定學習成績的基本方法。
19.C
【解析】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述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敘述事物或事件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解是教師向學生解釋、說明和論證概念、原理、規律和公式等;講演是教師向學生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并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20.B
【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奠定了班級授課制的理論基礎。
21.DE
【解析】教學的一般任務是:(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3)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4)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22.B
【解析】榜樣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為作為榜樣,來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為的方法。
23.C
【解析】知行統一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對學生曉之以理,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認識,又要對學生導之以行,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24.ABC
【解析】班會是以班級為單位,在班主任指導之下由學生自己主持進行的全班性會務活動。班會的特征有:集體性、自主性、針對性。
25.ABCDE
【解析】班主任可以通過電話、網絡聯系家長,還可以通過《學生手冊》、《學校家庭聯系手冊》、書信等書面形式與家長保持聯系。
26.ABC
【解析】班級管理過程包括制定計劃、組織實施、評價總結三個基本環節。
27.ACD
【解析】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學術論文等。
28.D
【解析】教育行動研究,亦稱教師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現實教育教學情境中自主進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決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強調研究與活動一體化,使教師從工作過程中學習、思考、嘗試和解決問題。
29.C
【解析】這是l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對教育方針的表述,也是對教育目的的規定。
30.ABCDE
【解析】上好一堂課的基本要求:(1)目標準確;(2)內容正確;(3)方法得當;(4)組織有效;(5)體驗積極。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