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1.D解析: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稱為誘因。
2.C解析:由于先前活動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種特殊準備狀態稱為定勢。
3.D解析: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策略。
4.D解析:教師對教育事業忠誠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
5.D解析:見內化的定義。
6.C解析:見恐怖癥的定義。
7.B解析:態度的認知成分是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觀念和信念。
8.C解析:桑代克和伍德沃斯關于學習遷移共同提出了相同要素說。
9.B解析:學生是否主動學習是劃分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的依據。
10.C解析:從眾更出于自愿。
二、多項選擇題
1.CD 2.ABCD 3.ABCD 4.AB 5.BC
6.BC 7.AB 8.ABCD 9.ABC 10.ABC
三、概念解釋題
1.發現學習:是以培養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的學習。
2.類化:是將看起來相等的客體或概念組合在一起排除其它不同的客體或概念的過程。
3.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4.道德認識:是對道德規范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5.教師教學效能感: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
四、判斷改錯題
1.(√)
2.(×)改為:課堂氣氛是對學生課堂行為施加的群體壓力。
3.(√)
4.(×)改為:從眾既有積極意義又有消極作用。
5.(√)
試題推薦:
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