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1.D解析: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學與教,二者相互作的心理規律。
2.D解析:認知結構屬于影響遷移的個人因素。即屬于主觀因素。
3.B解析:見認知策略中的復述策略。
4.B解析:見學習策略的基本特征,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制定的學習計劃,由規則和技能構成。
5.D解析:教師的批評與不表揚,與學生的學習成績關系密切,教師批評的越多,學生的學習成績就越不好,二者成負相關關系。相反,教師表揚得越多,學生的學習成績就越好。
6.D解析:皮亞杰研究道德發展的主要方法是對偶故事法。
7.B解析:見從眾的定義。
8.C解析:教師職業在封建社會初期開始出現:
9.D解析:練習曲線是不均勻的。
10.C解析:根據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高尚的動機和低級的動機。
二、多項選擇題
1.ABDE 2.ABCDE 3.CE 4.AB 5.AC
6.ABCD 7.ACD 8.ACD 9.BCD 10.ABCDE
三、概念解釋題
1.角色:是指人在社會關系中的特定位置和與之相關聯的行為模式,它反應了社會賦予 個人的身份和責任。
2.學習動機的培養:是指學生把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需要變為自己內在的學習需要的過程。
3.模象直觀:即通過對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
4.道德:是一定社會為了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人類所特有的現象。
5.客觀性原則:是指研究者對待客觀事實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既不能歪曲事實,也不能主觀臆測。
四、判斷改錯題
1.(√)
2.(×)改為:品德不良問題主要出現在青少年時期,(13—15歲)。
3.(√)
4.(×)改為:“認知策略”是布魯納于l956年提出的。
5.(×)改為:最能體現桑代克的聯結理論的實驗是餓貓開迷箱的實驗。
試題推薦:
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