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1.D解析:根據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高尚的動機和低級的動機。
2.C解析:兩種學習之間發生相互干擾、阻礙的遷移稱為負遷移。
3.B解析: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0,,,屬于陳述性知識。
4.D解析:技能包括認知技能和動作技能,認知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
5.C解析:學習課文時分段、總結段意屬于精加工策略。
6.C解析:見問題解決的四個步驟,最后一個步驟是檢驗假設。
7.D解析:見內化的定義。
8.C解析:兒童多動癥兒童的發病高峰年齡在8~10歲。
9.A解析:教師組織課堂空間的方法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按領域原則來安排課堂空間,第二種是按功能安排課堂空間。
10.A解析:見診斷性評價。
11.C解析:羅森塔爾效應。
12.D解析:8~9歲。
13.D解析:群體動力傾向。
14.C解析: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15.C解析:支架式。
二、名詞解釋
1.正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2.測量:是用數學方式對人的行為的描述。
3.頭—尾梯度:從控制靠近頭部的運動向著控制更遠的腳步發展。
4.消退:即條件反射形成后,如果CS不再伴隨US出現,也就是不再強化,條件反射的強度將逐漸減弱直到不再發生。
5.焦慮:是指一個人的動機性行為遇到實際的或臆想的挫折而產生的消極不安的情緒體驗狀態,焦慮可分為:正常焦慮、低度焦慮和高度焦慮。
試題推薦:
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