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A(P12)
2.C(P30)
3.D(P60)
4.A(P97)
5.B(P118)
6.A(P149)
7.B(P195)
8.B(P211)
9.A(P236)
10.A(P276)
11.D(P316)
12.D(P369)
13.B(P408)
14.B(P453)
15.D(P481)
1.[解析]觀察法是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直接觀察被試者某種心理活動的客觀表現,從而對它進行了解.應用這種方法,研究者并不根據研究的目的去控制或改變教育過程中的有關條件,因此一般也稱其為自然觀察法。
2.[解析]需要的互補性是指學生雙方的需要及對方的期望構成互補關系時,較易組織在一起。如一個爭強好勝的學生和一個個性軟弱、“讓得人”的學生在一起很可能感到更自在。
4.[解析]皮亞杰認為,促使過程系統化和組成連貫系統的傾向稱為組織;調節環境的傾向稱為適應。
6.[解析]原級強化是利用原始的強化物(即本身所具有強化作用的刺激,如飲食等)進行的強化。如教學中采用的各種物質獎勵等。
7.[解析]刺激反應聯結學習是訓練學生對某一刺激或刺激群作明確的反應.當學生對某刺激作正確的反應因而受到鼓勵或認可時,這種聯結會加強,也就是說學生獲得了正確的反應習慣。例如,學生學會點頭敬禮,學會課堂常規等。8.[解析]根據前后學習的難度差異,可以把遷移分為垂直遷移和水平遷移兩類。難易不同的兩種學習之闖的相互影響叫垂直遷移。難易相同的兩種學習之問的相互影響是水平遷移.
9.[解析]動機性遺忘的極端表現稱之為害思性健忘癥。此癥表現為完全遺忘那些令人恐懼或完全不能接受的事物。
11.[解析]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需要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和組織需要、關系和社會需要、成就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12.[解析]焦慮分為正常焦慮、低度焦慮和高度焦慮.高度焦慮會使學生經常處于過度緊張狀態。低度焦慮則往往使學生情緒低落,反應遲緩,不易激動。正常焦慮是由客觀上對自尊心有危險威脅的預感而引起的。
14.[解析]個別教學系統簡稱PSI,是由心理學家凱勒開發的,常被稱為。凱勒計劃”。
15.[解析]區分度是測驗題目對考生水平鑒別能力的指標,是測驗題目能夠鑒別受測者水平的程度。
二、多項選擇題
16.ABCDE(P64~65)
17.ABE(P172~175)
18.ABCDE(P267~268)
19.ABC(P349~350)
20.ABC(P470)
18.[解析]根據學習中所要認識的聯系和關系的不同,可以把理解分為:對言語的理解,對事物意義的理解,對事物類屬的理解,對因果關系的理解,對邏輯關系的理解和對事物內部構成、組織的理解。
19.[解析]直觀教學就是在教學中使學生通過感知獲得豐富的感知知識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包括實物直觀、模像直觀和語言直觀。
20.[解析]測試是評定行為的主要方式,既檢查學習結果,又能起強化作用。與評定行為有關的測試一般可分為三種:插入測試、自我檢索和后測。
三、填空題
21.(P27)形核
22.(P107)精神分析
23.(P149)相對強化量
24.(P197)智慧技能
25.(P249)有意義遺忘
26.(P306)個人能動性
27.(P396)跳級就讀
28.(P450)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