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覺?心理學上所說的感覺有什么更深的含義?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如何考查?帶著這些問題開啟今天的學習~【知識點精講傳送門>>】
考情一覽
歷年真題題型、題量分布
2019年上 | 2018年下 | 2018年上 | |
單項選擇題 | 1題 | - | 1題 |
感覺這一知識點常以選擇題形式出題,考查頻率高,需要認真復習相關概念。
思維導圖
復習筆記
1、感覺的概念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是一種簡單的心理現象,是認知的起點,是一切知識和經驗的基礎,是正常心理活動的必要條件。
2、感受性與感覺閾限
感受性:是感覺器官對刺激的感覺能力,也就是人對刺激的感覺靈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過感覺閾限來測量,感受性與感覺閾限成反比關系,感覺閾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1)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
是指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絕對感受性是指感覺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別感覺閾限與差別感受性
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的最小變化量,叫做差別感覺閾限,又稱最小可覺差。
在感覺上,能察覺出兩個同類別刺激物之間的最小差別量的能力,叫差別感受性。
3、感覺的特性
(1)感覺適應:在外界刺激持續作用下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
嗅覺:“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溫度覺:手放在溫水里,開始覺得熱,慢慢就不覺得熱了。
視覺:暗適應--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現象。如從光照的室外走入電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內走到室外等。
明適應—是指照明開始或由暗處轉入亮處時視覺感受性下降的現象。
(2)感覺對比
①同時對比: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于同一感覺器官,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同時對比。
馬赫帶現象:明暗相鄰的邊界上,看起來亮處更亮,暗處更暗。
綠葉陪襯下的紅花看起來更紅了。
②繼時對比:幾個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覺器官,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繼時對比。
如,吃完苦藥后再吃糖覺得更甜;
從冷水里出來后再到稍熱一點的水里覺得熱水更熱了。
(3)感覺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暫時保留的感覺印象叫感覺后象,也叫感覺后效。例如:電燈滅了,你眼睛里還會看到亮著的燈泡的形狀。
感覺后象分為:正后象和負后象,正負后象可以相互轉換,后象的持續時間與刺激的強度成正比。
(4)感覺的相互補償
是指某種感覺系統的機能缺失后可以通過其他感覺系統的機能來補償。如盲人的聽覺靈敏。
(5)聯覺
一個刺激不僅引起一種感覺,同時還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象叫聯覺。如紅色看起來覺得溫暖等。
自我檢測【更多試題>>】
1.(2018上真題)悅耳美妙的輕音樂能使人產生春風拂面之感。這種心理現象屬于()
A.直覺
B.錯覺
C.幻覺
D.聯覺
2.“月明星稀”這是()現象。
A.感覺適應
B.感覺對比
C.感覺后效
D.繼時對比
心理學基礎知識以考查概念為主,在復習的時候注意結合具體事例理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233網校課程中包含知識點精析講解、用事例說明知識點等授課形式,點擊進入課程>>,講授記憶方法,輕松記憶重難點!
編輯推薦:教師專業發展考點梳理!2019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九
熱點推薦:新人注冊送精華資料>>
復習必看:教師資格證考試備考難,233網校課程助你快速突破考試重難點,直擊核心考點,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