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科目二教育基礎中,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是特容易使人犯迷糊的知識點,也是典型的陷阱題,備考時,要小心啦!
點擊下方,免費聽取牛晶晶老師的配套視頻-教育與人的發展!
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中易混淆的點在于沒有透徹理解每一規律:
1、順序性 VS 階段性
順序性:強調的是方向性,朝著哪個方向發展。
階段性:強調的是質的變化,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特點。
【例】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 )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補性
D.階段性
答案:D
解析:關鍵詞—不同的年齡階段,因此,答案選D。
2、階段性 VS不平衡性
階段性:強調的是年齡段不同發展不同,不涉及速度。
不平衡性:強調速度,發展的不勻速。
【舉例】
(1)人的身高在0-3歲成長的比較迅速,而在成年期生長緩慢——不平衡性
(2)感知先于思維成熟,思維先于情感成熟——不平衡性(不同方面的速度不一樣,落腳點在速度上)
(3)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形象思維為主,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以直觀動作思維——階段性
3、順序性 VS 不平衡性
順序性:強調的是同一方面的發展。
不平衡性:強調的是不同方面的發展。
【舉例】
(1)感知先于思維成熟,思維先于情感成熟——不平衡性(不同方面的速度不一樣)
(2)記憶的發展是從無意識記到有意識記,注意的發展是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順序性
4、不平衡性 VS個體差異性
不平衡性:強調的是個體內(涉及一個人)的發展不勻速。
個體差異性:強調的是個體間(涉及多個人)的發展不一樣。
【舉例】
(1)有的人聰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個別差異性
(2)王陽明聰明早慧,五歲已經能閱讀祖父的藏書,卻不會開口說話——不平衡性
5、階段性(年齡階段的比較)VS個體差異性(人與人的比較)
階段性:強調的是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比較。
個體差異性:強調的是對人與人的比較。
【舉例】
(1)老年人比較迂腐落伍,青年人比較潮流時尚——個別差異性
(2)小學兒童的思維發展以形象思維為主,初中階段的孩子思維發展以抽象思維為主——階段性
小試牛刀
1、人們常說“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二個月喊爸”,這一說法所體現的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是( )
A. 穩定性
B. 順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個體差異性
答案:B
解析:“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二個月喊爸”強調的是發展方向性,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因此,選B,順序性。
2、“當其可之 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后禁,則扦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學記》 中的這句話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 )
A. 差異性
B. 可變性
C. 穩定性
D. 不平衡性
答案:D
解析: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句話指的是教學要把握住關鍵期。這是不平衡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