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以無意識為基礎的人格理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人格結構、人格發展動力、人格適應及人格發展階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是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它包含著許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許多謬誤。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奧地利著名的醫生和心理學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把心理學的研究帶進了人的深層精神世界,為現代心理學展現出一個全新的領域。就影響而言,弗洛伊德超過了其他任何心理學家,他開創的精神分析學沖擊了現代西方社會意識和社會生活的幾乎每一個側面。其中以無意識為基礎的人格理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學說涉及范圍極廣。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作以介紹,并略作評價,供讀者分析研究。
一、人格結構圖式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之內包含著彼此關聯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結構”說,即無意識和意識的結構說,實際上他把人的心理機制視為由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系統所構成。
潛意識是弗洛伊德論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結構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潛意識呢?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包括人的原始沖動、各種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與本能有關的欲望。這些沖動和欲望不見容于人類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壓抑在意識之外,但它們并沒有被消滅,仍在不自覺地積極活動,追求滿足。潛意識是心理的深層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決定著人的全部有意識的生活,人的言行無不受其影響。
前意識是指沒有浮現出意識表面的心理現象,它是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它處于潛意識和意識之間,擔負著“檢查員”的任務,嚴把關口,不準潛意識的本能和欲望隨便侵入意識之中。但是,當“檢查員”喪失警惕時,被壓抑的本能或欲望也會通過偽裝而迂回地滲入意識。
意識是人清醒知覺的思想和情緒等,是隨時可以觀察到的心理現象。它負責調節進入意識的各種印象,壓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獸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來,意識僅僅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位于表層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無意識才是人的精神主體,處于心理深層。他認為只用意識來解釋人的精神活動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們精神過程中有無意識領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釋人們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稱:“精神分析的第一個令人不快的命題是: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至于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僅僅是整個心靈的分離的部分和動作。”(注:[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8頁)
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與伊底》(1923年)中對他的理論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結構”說,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一個原始的、與生俱來的和非組織性的結構,它是人出生時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礎。本我過程是無意識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們對它幾乎什么都不知道。不過,只要當一個人有沖動的行為時,我們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例如,一個人出于沖動將石塊扔進窗戶,或惹事生非,或強奸婦女,這時,他就處于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體現者,為人的整個心理活動提供能量,強烈地要求得到發泄的機會。本我遵循著“唯樂原則”工作,即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弗洛伊德說:“我們整個的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追求快樂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注:[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85頁)
自我是意識結構部分,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和對環境的接觸發展起來的。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結構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觸現實世界,為了促進個體與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須通過自我。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學會了不能憑沖動隨心所欲,他們逐步考慮后果,考慮現實的作用,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現實原則”的,因此它既是從本我中發展出來,又是本我與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與伊底》一書中把自我與本我的關系比作騎士和馬的關系,馬提供能量,而騎士則指導馬的能量朝著他想去游歷的路途前進。這就是說,自我不能脫離本我而獨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聯系現實,知覺和操縱現實,于是能參考現實來調節伊底。這樣,自我按照現實原則進行操作,現實地解除個體的緊張狀態以滿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礙伊底,而是幫助伊底最終合理獲得快樂的滿足。
假如人格中僅有本我和自我這兩個結構部分,那么人就將成為快樂主義和獸欲主義的有機體,當他處于一種需要狀態時,他就會從合適的環境對象中尋求對需要的直接滿足。然而人格中還存在著使情況變得更加復雜的第三個結構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