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
1、國外對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第三屆國際衛生大會(1946)認為——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絕對狀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補充觀點。)
●日本松田巖男認為——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
2、國外對心理健康標準的代表性觀點
●世界衛生組織的七條標準——
?、胖橇φ?;
?、粕朴趨f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⑶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热穗H關系和諧;
?、赡苣軇拥剡m應和改善現實環境;
?、时3秩烁裢暾徒】?;
?、诵睦怼⑿袨榉夏挲g特征。
●馬斯洛與密爾特曼的十條標準——
?、懦浞值陌踩?;
?、瞥浞至私庾约海ψ约旱哪芰ψ鬟m當的估價;
?、巧畹哪繕四芮泻蠈嶋H;
⑷與現實環境能保持接觸;
?、赡鼙3秩烁竦耐暾c和諧;
?、示哂袕慕涷炛袑W習的能力;
⑺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踢m度的情緒表達及控制
?、驮诓贿`背團體要求的情況下,能作有限度的個性發揮;
⑽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3、國內對心理健康標準的代表性觀點
●北師大馮忠良教授的觀點——
一個定義——什么是健康?適應就是健康,平衡就是健康。
六個特征——⑴敬業;⑵樂群;⑶好學;⑷創新;⑸堅韌;⑹自制。
●臺灣師大黃堅厚教授的四條標準——
?、庞泄ぷ?,而且有樂趣和滿足;
⑵有朋友,而且樂于廣泛交往;
⑶有自知之明,而且能揚長容短;
?、饶苓m應環境,而且積極的適應方式總是多于消極的適應方式。
4、綜述與分析
●心理健康兩條基本原則(佛洛伊德)——
⑴第一原則——快樂原則。
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依據主觀感受來判斷,因為人都有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本性,如果你不快樂,那就是不健康,就要調整與改善;/但快樂的人不一定就健康。
⑵第二原則——現實原則。
心理是否健康,還要看個體與社會是否整合。個體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不能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集體、對社會的利益帶來傷害。
●心理健康的三個層次——
?、抛畹蛯哟巍朔睦砑膊?。
?、浦虚g層次——超越“第三狀態”。
?、抢硐雽哟巍非笞晕覍崿F。
自我實現者的動機不是來自于缺失性的需要,而是來源于成長性的需要。所以,盡管他們的匱乏性的需要都已經得到滿足,但他們還是雄心勃勃,不斷奮斗。
總之,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種固定的狀態,而是指富有彈性伸縮的一個相對狀態。正常與異常,健康與不健康,都是相對的,其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判斷標準也是多維度的。
●心理健康標準可分為兩大類——
?、乓罁氨姅翟瓌t”提出的適應標準——它假定社會成員中絕大多數人的心理行為是正常的,而偏離這一正常范圍的心理行為則可視為異常。/但馬斯洛提出異議,他認為人的天性本善,至少是中性的.人后來會有善惡之分,是環境造就的。在極端的情況下,社會的主流文化本身就是異常的、壓抑人性的,大多數人在此條件下都不能順其本性發展,結果就會出現大量的 “適應良好的奴隸”,這樣的“眾數”代表的只是不健康人格。
⑵依據“精英思路”提出的發展標準——開掘個人最大的身心潛力,追求最有價值地創造生活,成為自我實現的人。/不足:疏于人情世故。
5、林崇德提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兩大指標
?、胚m應性指標——一切不適應社會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表現都屬于不健康。
●嫉妒 ●自卑 ●任性 ●孤僻 ●焦慮 ●逆反心理 ●社交困難…
⑵發展性指標——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智力和人格的發展出現受阻也屬于不健康。
●智力發展得不到及時的促進 ●社會化發展不夠積極而穩定
艾里克遜的“人生八段”(心理社會期)理論
期別 /年齡 / 心理危機 / 發展順利 /發展障礙
?。?/0-1歲 /信任-不信任 /有安全感 /交往焦慮
2 /1-3歲 /自主-不自主 /自控自信 /膽小多疑
3 /3-6歲 /自信-不自信 /勇于表現 /畏懼退縮
?。?/6-青春期 /進取-不進取 /有能力 /失敗無能
5 /青年期 /統合-不統合 /方向明確 /角色混亂
6 /成年期 / 友愛-疏離 /感情生活好 /常孤獨
7 /中年期 /有活力-頹廢 / 愛家庭 /自我放縱
?。?/老年期 / 無憾-悲觀 /安享天年 /悔恨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