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述題
1.試論命題抽象性及其教學含義。
所謂命題的抽象性,是指導我們在聽、讀文句時,一般總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詞排列順序。
命題抽象性的教學含義在于:
?、沤處熞硐韧黄莆木涞淖衷~排列順序而把握實質意思,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備課;
?、平處熞聊ズ娃D換自己說寫表達時的字詞排列順序,以符合學生習慣的字詞排列順序,從而使學生先脫離課本而把握實質意思;
?、窃趯W生把握了實質意思后,教師再幫助他們解析課本上的字詞排列順序,指出如何突破它們而達到已經掌握的那個實質意思的種種路徑,也就是教學生如何學習。
此外,教師還要特別關心那些對答如流的、說或寫的“和書上一模一樣”的學生,去探測他們是否掌握了實質意思。
2.論述“同時激活于工作記憶系統”及其教學含義。
工作記憶系統是我們有意識地加工信息的工作場所。這個系統容量有限,當信息多的時候,就得分批加工,同批的信息容易形成聯結,而不同批的信息因為是儲存在不同的地方,就不容易形成聯結。
“同時激活于工作記憶系統里”是說:如果兩個信息單元有共同的成分,你想把它們組成一個知識網絡,那么就要確保這兩個信息單元有機會同時處在工作記憶系統里。在這里,鑒于工作記憶系統的運作表現為有意識地覺察思想,因此所謂“激活”,就是指“自覺地想一想”。
小學生缺乏學習的經驗和方法,因此不善于看出知識之間的共同成分,或者即使知道了,也不會把它們“同時激活”于自己的工作記憶系統里,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因此在教學中,當教師估計前后兩次教學的內容在邏輯上有關,并且希望學生把它們聯結起來保持在心里的話,就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同時提到這兩個信息單元。
3.談談促進精制與組織的四種基本做法。
促進命題網絡的激活擴散,從而使陳述知識的學習過程更有效,有兩項基本的手段,即精制與組織。它們都有自發運作的傾向。
⑴意象指導。教學過程要促使學生形成意象,意象能夠促進回憶。由于意擬題不是從文章里直接抄來的,因此答題時沒有現成的語詞做線索,需要依靠對意思的理解,這就表明意象能幫助學生形成更有意義的內部表征。當然,意象指導未必適合于所有的學習材料和所有的學生,但是由于這種做法簡便易行,因此不妨從它試起來。
?、祁惐戎笇АR庀笾笇П容^適用于相當熟悉或具體形象的材料對于不熟悉的或抽象的材料,類比是管用的。
?、蔷浦笇А8挠蓪W生自己來提供類比。由于每個學生都是拿自己熟悉的東西來作類比,這就不會發生因采用不熟悉的類比而導致不管用的問題。
⑷促進組織。在組織方面提供指導的基本做法是先提供提綱,再閱讀或聆聽文本。在這里,提綱起著鼓勵學生去組織他們的記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