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述題
4.論述用語言來控制兒童行為的優點。⑴方便。不必呈現真實的事物,不必制造實際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兒童的行為。
⑵安全。對于有些真實的事物或實際的事件改用語言來控制,則可以避免傷害。
⑶傳遞。不但可以指著事物或事件來解釋一個詞,而且還能夠以另一個詞來解這一個詞。
⑷靈活。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詞的意思來控制行為的,因此其反應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語氣等物理線索的影響。
5.論述處罰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懲罰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恰與強化提高行為發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師們對此要有十分明確的認識。
懲罰的局限性在于它無力互解行為的結構,因此懲罰無法消除不當行為。不明白懲罰的這個局限性,就容易濫用懲罰,而濫用懲罰不但于事無補,還會引發其他更糟糕的問題。
有效使用懲罰的原理可以概括為:
⑴懲罰要有效,即懲罰不能違法。
⑵懲罰要有效,則懲罰就要有良知。因此教師實施不違法的懲罰時也要慎思明辨,不要僅僅為“出一口氣”而懲罰學生。
⑶懲罰有有效,則懲罰要符合心理學程序。于是要注意兩點:①當不當言行實際上干擾了集體活動的正常進行時,應當機立斷地實施懲罰,以立即壓制住不當行為的持續或蔓延;②懲罰之后要跟隨以強化,懲罰之后的強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負的。在懲罰之后跟隨以強化,可以使學生從煩惱轉移到愉快來,從退縮轉移到進取來,從不知所措轉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為。
6.論述兩種期望的轉化及教育含義。
期望也是一種內部表征。期望分為對象-對象期望和行為-結局期望兩種。
對象-對象期望是指認識了兩個對象之間的關系后而形成的預料。
行為-結局期望是指認識了自己的行為和結局的關系后而形成的預料。
兩種期望可以轉化:一方面個體形成了特定的對象-對象,如果覺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個對象,就會操控之,并一個對象會出現,這就轉化為行為-結局期望了。另一方面,行為-結局期望可以轉化為對象-對象期望,這就是把自己的行為放在“心里”“看”,放在頭腦里想,從而鞏固或提煉特定的關系,這反過來更有利于形成行為-結局期望。
期望的教學含義:
如果預料的關系屢試不爽,那么關于特定關系的期望就會轉化為“信念”,其中對象-對象信念開始成為兒童的一般世界觀的磚石,而行為-結局信念開始成為兒童的一般人生觀的磚石。學校的教育教學對兒童的期望之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⑴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幫助兒童形成對象-對象期望,進而在幫助兒童形成自然觀、宇宙觀和無神論世界觀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⑵道德和人文學科知識幫助兒童形成行為-結局期望,進而在幫助兒童形成符合我國教育理想的歷史觀、人生觀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