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班級輔導活動課的操作
1、把握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六個特點
⑴活動性——班級心理輔導要以學生的活動構成輔導過程的基本環節,精心設計好活動形式是輔導成功的關鍵。
趣味性——班級心理輔導要從情境體驗開始,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活動設計要盡可能生動有趣,使學生喜聞樂見,專注投入。
●趣味性要考慮年齡特點;
●角色扮演或小品要有情節及適當的道具,才能使學生興味盎然。
⑶主體性——班級心理輔導要引導學生自我改變認知模式和行為方式,不要由教師代替學生作出決定,助人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助。
●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在的需求和動機,用以促進自己的成長和提高,而且每個人都有一種解決自身問題的潛能,即使是心理適應不良的人也同樣如此。
●教師必須關注每一個學生,教師有責任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被自己注意到了,確保每個學生說的話不被自己或學生所誤解。
●教師絕對不要講得太多,不要喧賓奪主。
⑷互動性—互動是團體的基本特征,互動又是團體達成目標的重要條件。
●在團體輔導中,每個成員認知的改變、情感的遷移或透射、新行為的建立和強化,都依賴于成員間的交流和互動。
●互動的前提是參與。班級心理輔導必須促成一種氣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話說,讓每一個學生都想說話,其基本方法是改變座位的排列組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
●討論(對話)是任何團體輔導咨詢的主要互動形式(課程、教學、輔導都是對話,對話中心)。
⑸和諧性——班級心理輔導是師生真情的流露、心靈的交融,因此,教師要轉換“教育者”的角色,努力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
●林孟平說,輔導是一種關系,這種關系能給被輔導者一種安全感,使其可以從容地開放自己。
●構成這種和諧關系的核心是輔導教師的三種人格特質:真誠-關注-共情(共情不是同情、不是移情,而是同理心,即清楚地理解對方的細微感受,并且回饋到位,其基本技巧是“意譯”)。
●在構成和諧關系的操作上還要特別注意教師的體態語言。
⑹鼓勵性——班級心理輔導是每個學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歷程,它需要在一種彼此尊重、接納、信任的氛圍中,放下個人的防衛意識,與其它成員進行探討、分享,彼此給予回饋、鼓勵和建議。因此,班級心理輔導拒絕對學生作否定性的評價,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不受到傷害的狀態下學習與成長。
●團體輔導本身的局限性必須事先加以防范。
●如何處理學生有明顯錯誤的意見?
●心理輔導活動課也在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和發展。
2、盡可能防止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在操作模式上的四種偏誤
(1) 防止學科化傾向——輔導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商討,并著重于感覺、情緒的體驗與表達,不是心理學理論知識的傳授。
●一般情況下不要去解釋心理學的概念術語;
●不要多板書,不要追求心理學知識的系統化、條理化;
●不要齊讀教材及投影片上的語句,或在書上劃“重點”;
●不要習慣于用文化課的模式去設問、提問;
●不要總使用“傳授——接受”的課堂組織形式。
(2)防止帶有政治課(思品課)色彩———輔導是人性由內向外的自我張揚,不是政治思想觀念由外向內的影響或灌輸。
●要分清兩者功能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
●注意不要用政治術語來代替心理輔導的術語;
●注意避免用德育模式來解決學生的心理發展問題。
(3)防止主題班會化——輔導是人格的袒露與升華,不是解決班級的具體事務問題;它以團體輔導的形式運作,卻指向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班主任的“管教訓導”的面孔必須改變;
●輔導教師不要長篇大論地說教;
●不要動不動就聯系班級里具體的瑣碎事務;
●不要充當導演的角色,因為心理輔導不等于教師在幕后導演。
(4)防止刻意模仿“實話實說”等媒體談話節目——輔導主要是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助人自助”;輔導不能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不要去刻意模仿節目主持人。
●心理輔導活動課上如果養成了一種調侃的風氣,學生就往往難以把握分寸,甚至會開一些庸俗的玩笑,從而破壞輔導活動必備的真誠、尊重、開放自我的氛圍 ,這是必須防止的。
●要制定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活動規范,以防團體淪于無序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