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四條輔導原則——
(1)傾聽、尊重與理解的原則——傾聽是輔導的根本,渴望別人的關注與理解是人之天性。班級輔導中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并且放下自己的參照標準,設身處地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理解學生各種行為表現的動機。
●傾聽的技巧:高度注意、耐心、不輕易打斷對方、有理解及相應的反饋、適時提問、使用體態語言等。
●注意尊重學生的隱私并為其保密。
(2)面向同齡段學生共同心理需要的原則——班級輔導著眼于同齡段學生發展中可能遇到的關鍵性問題,它應該是一種有系統、有目標的活動,并且突出強調輔導中預防的一面。
●輔導主體的選擇必須針對不同年級的共性問題;
●不能把團體輔導活動當作解決個別學生特殊問題的手段,個別的問題必須通過個別化輔導的方法加以解決。
●輔導過程中不要糾纏個別問題而無法自拔。
(3)主體參與、成員互動的原則——主體參與及成員互動是使班級輔導達成目標的重要條件,在互動中可以促進學生對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從中得到學習、支持、回饋,從而導致成長。
●柏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論”著眼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是班級輔導“成員互動”原則的理論基礎;
●人際溝通是個體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生活、承擔社會角色、形成健全個性的基本途徑。
(4)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原則——人格是一個整體。學生是整個活生生的人,不是局部的人,也不是由局部拼湊起來的人。班級心理輔導雖然有特定的專題和目標,但必須
顧及學生知、情、意、行的完整的心理發展過程。
● “全人發展”不是“五育并進”。
●班級輔導中教師要細心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個體表現,在把握輔導主題的同時關注每個學生的
各種心理反應,并給以適時的引導。
4、班級輔導活動課操作過程中的 “八重八不重”
(1)重感受,不重認知 (是“不重”,不是“不要”。下同)——輔導不是說教,不是安慰,不是訓導,也不是邏輯分析;輔導是心靈的碰撞、是人際的交流、是情感的體驗,是幫助一個人自助的過程。
(2)重引導,不重教導——班級輔導主要應該是“非指示性的”,教師不應該對學生作強制的說理和武斷的解釋,必需的暗示、忠告、說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心理輔導重在“導”,難在“導”。
●怎么“導”——傾聽→同感→判斷→商量 。
●“導”的操作原則——幫助發言學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實意義 / 引導學生考慮問題解決的可行性思路 / 不追究發言內容的錯誤,只注意問題解決的方向 / 多用鼓勵性語詞,避免批評與責難。
● 引導語的運用很重要,可參考以下用語:
你覺得…… / 你似乎 …… / 根據你的觀點…… / 根據你的經驗……據你所知…… / 你想說…… / 你相信 …… / 你的意思是…… / 我覺得你…… / 可能你覺得…… / 我不敢十分確定,你的意思是不是…… /我得到的印象似乎是 …… / 我猜想你是…… / …… ……, 這是你的感覺(意思)嗎?等等。
●張日升說:順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動,投其所好,揚其所長,助其所為,促其所成。
●“輔導到底應該是指示性的,還是非指示性的?”
(3)重口頭交流,不重書面活動——這是一種非常簡單、卻又很容易被教師忽視的操作規范,它是輔導過程有沒有報考氣氛的關鍵。
●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學生是通過交流產生的影響力來調整自己的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
●團體輔導中交流的效果與團體規模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教師要注意將小組交流與全班交流相結合。
●允許適當的書面活動,但時間不能過長,更不能搞“靜思默想”,書面要與口頭相結合。
(4)重目標,不重手段——班級輔導活動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輔導理念和輔導目標,如果只考慮形式和手段的新鮮花哨,很可能會導致舍本求末。
●多媒體或投影主要應該用于呈現情境及提出思考性問題,盡量不要用來出示標準答案;
●輔導氛圍一旦形成,就不要人為加以沖淡甚至是干擾;
●事實證明,在條件簡陋的農村中小學,不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同樣可以開出較好的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
(5)重真話,不重有無錯話——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開心扉。說真話難免會有錯話,但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錯話持一種寬容而積極的態度,可強化學生自我向善的意向與努力。
●羅杰斯提出,團體指導者必須具備三種基本態度,那就是共情、真誠、無條件關注。
●輔導教師要放下嚴肅的德育標準,給學生以真心誠意的寬容,以致每個學生可以不必防衛和隱藏自己,而是可以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
(6)重氛圍,不重理性探討的完美——班級輔導是建立在成員之間相互信任、關心、了解、接納的氛圍中的一種互動的人際交往過程,每個成員的心扉就是在這種人際氛圍中打開的。因此,催化出溫暖、安全的團體氛圍遠比完美的理性探討重要得多。
●營造坦誠、信任的團體氛圍,是輔導教師最重要的責任、最主要的任務、最高超的技能,也是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最基本的環節。
●良好的氛圍一旦形成,輔導教師就要十分珍惜,不要急于求得輔導活動的完整結論而去中止討論,草率干預。因為理性的結論遠遠比不上學生積極參與、十分投入地溝通交流、甚至面紅耳赤爭論不休時所產生的那種心靈震撼力和對人的啟迪來得深刻。
(7)重應變,不重原定設計——班級輔導面對的是充滿動感的學生個體和交互影響的班級群體,輔導現場的團體心態千變萬化,教師必須靈活把握輔導活動的發展勢頭,不可刻板依照原定設計行事。
●傳統的文化課非常重視教案設計的操作程序;
●在班級輔導的報考環境下,學生的潛在能力會隨時隨地被激發出來,各種奇思妙想、各種生動的生活經歷,會在瞬間奔涌而出,整個現場會變得生機勃勃、充滿智慧的挑戰、充滿童稚與青春的生命活力。這時,輔導者將被輔導,教育者將受教育。
●時間緊迫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教材的處理同活動設計一樣,也是靈活的。
(8)重自我升華,不重教師概括總結——領悟是學生克服心理不適應、促進自身發展的關鍵,它往往伴有深刻的認識飛躍。即使學生的自我升華還比較幼稚,教師也不可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