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簡述如何進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P142)
答:(一)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1)幫助學生牢固地記憶知識;(2)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3)重視知識間的聯系,建立網絡化結構。(二)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1)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2)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三)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四)培養思考問題的習慣。(1)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2)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3)鼓勵自我評價與反思。
80、簡述創造性及其基本特征。(P145)
答: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創造性的基本特征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
81、試述影響創造性的因素。(P146)
答:(1)環境;(2)智力;(3)個性。
82、簡述創造性與智力的基本關系。(P147)
答:(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創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3)低創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創造性者必須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關系表明,高智商雖非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可以說是高創造性的必要條件。
83、簡述創造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P147)
答:創造性與個性之間具有互為因果的關系。高創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個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負和強烈的動機,能夠容忍模糊與錯誤,喜歡幻想,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獨立性。
84、簡述如何進行創造性的培養。(P148)
答:(一)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1)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2)給學生留有選擇的余地;(3)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二)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1)保護好奇心;(2)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3)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4)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5)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三)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方法有:(1)發散思維訓練;(2)推測與假設訓練;(3)自我設計訓練;(4)頭腦風暴訓練。考試大:-)
85、簡述態度的實質及其結構。(P152)
答:態度是一般認為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1)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2)態度不同于能力。(3)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態度的結構包括態度的認知成分,態度的情感成分,態度的行為成分。
86、簡述品德的實質及其結構。(P153)
答: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它是通過后天學習形成的。(2)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3)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的自覺行為,是認識與行為的統一。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三個成分。
87、簡述態度與品德的關系。(P155)
答:二者的實質是相同的,結構是一致的,都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方面構成。區別:(1)二者所涉及的范圍不同,態度涉及的范圍大。(2)價值的內化程度不同。
88、簡述道德發展的階段理論。(P156)
答:(1)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他律道德,自律道德。(2)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三水平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
89、簡述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P160)
答:(一)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2)自我意識增強;(3)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4)品德結構更為完善。二)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1)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2)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90、試述初中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P161)
答:總體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雖然具有倫理道德的特性,但仍舊不成熟、不穩定,具有動蕩性,表現在道德觀念的原則性、概括性不斷增強,但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具體經驗特點;道德情感表現豐富、強烈,但又好沖動;道德行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獨立自主行動,但愿望與行動經常有距離。此時期,既是人生觀開始形成的時期,又是容易發生品德的兩極分化的時期
91、試述高中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P161)
答:高中階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發展進入了以自律為主要形式、應用道德信念來調節道德行為的成熟時期,表現在能自覺地應用一定的道德觀點、信念來調節行為,并初步形成人生觀和世界觀。
92、簡述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P162)
答:(1)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2)認同。(3)內化。
93、簡述影響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條件。(P163)
答;(1)外部條件:家庭教養模式,社會風氣,同伴群體。(2)內部條件: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知。
94、簡述良好態度與品德的培養方法。(P165)
答:(1)有效的說服;(2)樹立良好的榜樣;(3)利用群體約定;(4)價值辨析;(5)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95、簡述心理健康的概念(內涵)。(P172)
答: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96、簡述心理健康的標準。(P173)
答:(1)對現實的有效知覺。(2)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3)自我調控能力。(4)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5)與人格結構的穩定與協調。(6)生活熱情與工作高效率。
97、簡述中學生易產生的心理障礙。(P174)
答: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人格障礙與人格缺陷,性偏差,進食障礙,睡眠障礙。
98、簡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P178) 答:(1)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3)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
99、簡述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P183)
答:(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6)小組輔導。考試大:-)
100、簡述做好心理輔導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P183)
答:面向全體學生原則、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學生主體性原則、個別化對待原則、整體性發展原則。
101、簡述影響學生行為改變的方法。(P183)
答:(1)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包括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處罰法、自我控制法等。(2)行為演練的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訓練法、系統脫敏法、肯定性訓練。(3)改善學生認知的方法,如艾里斯的理性情緒輔導方法。
102、簡述教學目標及其意義。(P188)
答: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在教學中,教學目標有助于指導教師進行教學測量和評價,選擇和使用教學策略,指引學生學習等功能。
103、簡述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P189)
答:布盧姆在其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中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六個層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階梯。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而分為五個等級:接受,反應,形成價值觀念,組織價值觀念系統,價值體系個性化。動作技能教學目標指預期教學后在學生動作技能方面所應達到的目標。有知覺、模仿、操作、準確、連貫、習慣化。
104、簡述加涅的九大教學事項。(P194)
答:(1)引起學生注意;(2)提示教學目標;(3)喚起先前經驗;(4)呈現教學內容;(5)提供學習指導;(6)展現學習行為;(7)適時給予反饋;(8)評定學習結果;(9)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
105、簡述教學策略的類型。(P200)
答:(1)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2)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有:發現教學、情境教學、合作學習。(3)個別化教學。有: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導教學、掌握學習。考試大:-)
106、簡述布魯納對發現教學的教學設計提出的四項原則。(P201)
答:(1)教師要將學習情境和教材性質向學生解釋清楚。(2)要配合學生的經驗,適當組織教材。(3)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適當安排教材難度與邏輯順序。(4)確保材料的難度適中,以維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
107、簡述合作學習及其特征。(P202)
答:合作學習指學生們以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教師主導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合作學習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能力,而且發展學生合作過程中的人際交流能力。其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盡力;(4)社會互動;(5)團體經歷。
108、簡述個別化教學及其環節。(P203)
答:個別化教學是指讓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其環節:(1)診斷學生的初始學業水平或學習不足。(2)提供教師與學生或機器與學生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3)引入有序的和結構化的教學材料,隨之以操練和練習。(4)容許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學。
109、簡述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P206)考試大:-)
答:(1)教師的領導風格;(2)班級規模;(3)班級的性質;(4)對教師的期望。
110、簡述群體動力的表現。(P208)
答:群體凝聚力,群體規范,群體氣氛,群體成員的人際關系。
111、簡述如何提高課堂里的群體凝聚力。(P209)
答:(1)要了解群體的凝聚力情況。(2)要幫助課堂里的所有學生對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保持共同的認識與評價,形成認同感。(3)引導所有學生在情感上加入群體,以作為群體的成員而感到自豪,形成歸屬感。(4)當學生表現出符合群體規范和群體期待的行為時,就給予贊許與鼓勵,使其行為因強化而鞏固,形成力量感。
112、簡述群體規范形成的階段。(P209)
答:第一階段是相互影響階段,每個成員發表自己對某一事物的評價與判斷。第二階段是出現一種占優勢的意見。第三階段是由于趨同傾向而導致評價、判斷和相應行為上的一致性。113、簡述課堂氣氛及其影響因素。(P210)
答:課堂氣氛通常是指課堂里某些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教師的領導方式、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以及教師的情緒狀態是影響課堂氣氛的主要因素。
114、簡述課堂紀律的類型。(P212)
答:教師促成的紀律,集體促成的紀律,任務促成的紀律,自我促成的紀律。
115、簡述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分類。(P218)
答:根據實施教學評價的時機分: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根據教學評價資料的處理方式分:常模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從教學評價的功能分:配置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根據教學評價的嚴謹程度分: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116、簡述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功能。(P219)
答:(1)為師生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充足的反饋信息。(2)是學校鑒別學生學業成績、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3)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4)作為教育評價和決策的依據。
117、簡述教師的心理特征與職業成就的關系。(P230)
答(1)教師的認知特征與職業成就之間的關系:學生的知識學習同教師表達的清晰度有顯著的相關;教師講解的含糊不清則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負相關;教師思維的流暢性與他們教學效果有顯著的相關。(2)教師的人格特征與其職業成就之間的關系:在教師的人格特征中,有兩個重要特征對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一是教師的熱心與同情心;一是教師富于激勵和想像的傾向性。有激勵作用、生動活潑、富于想像并熱心于自己學科的教師,他們的教學工作較為成功。在教師的激勵下,學生的行為更富有建設性。(3)教師的期望對學生的影響的實驗研究:皮格馬利翁效應說明,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傳送給學生,學生會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
118、簡述教師成長的歷程。(P236)
答:(1)關注生存階段;(2)關注情境階段;(3)關注學生階段。
119、簡述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P237)
答: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師范教育培養新教師作為教師隊伍的補充,另一方面是通過實踐訓練提高在職教師。(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2)開展微格教學;(3)進行專門訓練;(4)反思教學經驗考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