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對我國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還在實驗和探索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沖突,教師們正在諸多的矛盾與沖突中摸索著、嘗試著、實踐著,腳踏實地地前進著。
沖突一:教師角色的新理念與舊觀念
現象:教師們叫苦連連,現在的學生“真難教”,言不聽,計不從,甚至有的還敢頂撞教師,與教師作對。
反思:當今的中小學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知識的“傳播者”和道德“傳教士”的角色,學生是書本和分數的奴隸,惟師是從。這種現象反映出教師在處理師生關系中,師道尊嚴的傳統教師觀根深蒂固,習慣于過去學生的絕對服從和教師的絕對權威,而對新課程中要求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很難把握。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應該放下架子,放棄教師至上的尊嚴。還應著眼課堂教學改革,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通過引導、點撥、討論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從內心需要出發忘我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特別是要有意識地留出“時間空白”,讓學生以充分的思考、質疑等自主性活動去填補,形成師生相互交流、其樂融融、共享民主的現代型“師生場”。
沖突二:減負與增效
現象:有很多教師嘆息新課程“減負難”。新教材里的雙基訓練習題的減少,會導致鞏固雙基的目標弱化;一節課上完了,課后的習題也處理了,作業也沒了,負擔減輕了。可新的問題來了,動不動就有家長打電話到學校責問,現在孩子放學回家怎么就沒有作業了,這樣能保證質量嗎?
反思:以上是來自教師和家長的聲音,真實反映了減負的現狀。一部分習慣于應對考試而強化訓練、題海戰術的家長、教師擔心減負會減效,使教師、家長處在減負與增效的矛盾中。減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人把減負簡單地理解為減少課時、減少題目、減少乃至取消考試、取消作業,以為這樣就完成了減負的任務。實際上,減負是減去那些過度重復、機械、低效或無效及懲罰性的課業負擔,力圖建立一個更加優化的教學體系。要通過優化,通過減負,達到增效的目的。
減負必須處理好作業與“減負”的關系。除文化課應有的書面作業外,學健體的作業,學勞動的作業,學審美的作業等都需要。幾個孩子在一起玩,良好的合作和思想交流,這是學做人的作業;觀看適合的影視節目,既是德育作業,又是美育作業;小發明、小制作、小飼養等,既是實踐性作業,更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作業。這些作業不僅不能減,還要增加,在限制學生課業的數量負擔,協調各學科的課業負擔的同時,應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增加作業的個性與可選擇性。
沖突三:傳統的教學管理與教學創新
現象:有教師認為新課程已經實施幾年了,可教學管理的模式卻沒有根本轉變。比如對備課的管理仍然傾向于標準化與統一化,單元課時進度要統一、課時教案模式要統一……這些現象使備課趨于形式化,教師每學期必須要寫滿滿的一大本,寫少了還要被冠以備課簡單的帽子。這些僵硬的備課管理要求,使備課成了教師沉重的負擔,失去了教師教學特色,阻礙了教師的教學創新。
反思:新課程的實施,并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教學問題,應是整個學校教育的全面改革,特別給學校教學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考試大/收集/但一些教育管理人員,由于缺乏對新課程的深刻思考,教學管理仍停留在考試管理、分數排隊層面上,這有悖課改精神。
要改變這種狀況,鼓勵教學創新,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首先管理者應按照新課程理念,尊重教師,重視喚起教師的工作熱忱和創造欲望。其次需建立起以新課程為導向的科學、高效的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在教學管理中,要堅持“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原則,鼓勵教師求實創新,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考試大/收集/應少“剛”性,多“柔”性,讓教師在自由的學術氣氛和寬松的教學環境中才華得以施展。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求實、求真、求新”。一堂課怎么教,學生怎樣學,只有根據各班學生的學情,發揮教師的創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若機械地強求絕對統一,教師沒有個性、學生沒有特色,更談不上使課堂充滿活力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