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一)學習分類
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對學習進行的分類如下:
首先,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
其次,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系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
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二)意義學習的實質
所謂意義學習,奧蘇伯爾認為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相反,如果學習者并未理解符號所代表的知識,只是依據字面上的聯系,記住某些符號的詞句或組合,則是一種死記硬背式的機械學習。
所謂實質性的聯系,是指表達的語詞雖然不同,但卻是等值的,也就是說這種聯系是非字面的聯系。
所謂非人為的聯系,是指有內在聯系而不是任意的聯想或聯系,指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觀念建立在某種合理的或邏輯基礎上的聯系。
(三)意義學習的條件
從客觀條件來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的。
從主觀條件來看,首先,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其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最后,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意義學習的目的,就是使符號代表的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考試大編輯整理
(四)接受學習的實質
接受學習是概念同化過程,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所謂接受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
奧蘇伯爾認為,接受學習適合于年齡較大、有較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的人。
所要學習的內容大多是現成的、已有定論的、科學的基礎知識。
學習者接受知識的心理過程表現為:首先在認知結構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識的有關觀念;然后找到新知識與起固定點作用的觀念的相同點;最后找到新舊知識的不同點,使新概念與原有概念之間有清晰的區別,并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融會貫通,使知識不斷系統化。
(五)先行組織者技術
奧蘇伯爾提出了“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一)建構主義是當代學習理論的一場革命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行為主義的基本主張是:
(1)客觀主義;(2)環境主義;(3)強化。行為主義者無視知識傳遞過程中學生的理解及心理過程。而信息加工的認知主義者,基本上還是采取客觀主義的傳統,但強調學習者內部的認知過程。
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皮亞杰和早期的布魯納思想中已有建構主義思想,20世紀70年代末,布魯納將維果斯基的思想介紹到美國以后,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他認為:高級的心理機能來源于外部動作的內化;另一方面,內在智力動作也外化為實際動作,使主觀見之于客觀。所有這些對當今建構主義者有很大的影響。
(二)當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1.知識觀
首先,建構主義者一般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
其次,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
最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具體個體之外,它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2.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學生觀
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教學中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是簡單知識的呈現者,還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學生的共同體之中,這些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學就是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學生看到那些與他們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習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