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學生的人格發展與教育
一、人格的發展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
1.嬰兒期:基本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0歲~1歲);
2.幼兒期: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1歲~3歲);
3.兒童早期:主動感對內疚感(3歲~6歲);
4.兒童晚期:勤奮感對自卑感(6歲~12歲);
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歲~l8歲)。
其他三個階段分別是: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二)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化因素
1.家庭教養模式;2.學校教育;3.同輩群體。
(三)健康人格的建構
1.重視青少年人格的整體調節;2.幫助青少年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獲得自尊感;3.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4.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挫折;5.引導青少年進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自我意識的含義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認識。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一是自我認識,個體對自己的心理特點、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會價值的。自我了解與自我評價;二是自我體驗,個體對自己的自我體驗,如自尊、自愛、自豪、自卑及自暴自棄等;三是自我監控,屬于對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調節和自我追求等。
(二)中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發生突變的時期,并構成青少年心理發展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特點。
埃里克森認為,自我認同感是關于個體是誰、個體的價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種穩定的意識。青少年期面臨的危機是自我認同感對角色混亂。此時,青少年迫切要求理解自我,以形成一個真正獨立的自我。
教育意義:教師應理解學生需要大量的機會來體驗各種職業選擇和社會角色,同時提供機會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自我。并通過討論的形式使他們解決自身所面臨的問題。此外,埃里克森的發展理論指明了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給出了解決危機、完成任務的具體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師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所面臨沖突類型,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癥下藥。
(三)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指導
根據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特點及成熟自我意識的標準,對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指導應該:
1.幫助中學生正確認識自己
(1)教師、家長應對其做出適當的評價與期望;(2)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2.幫助中學生獲取積極的自我檢驗
(1)尊重學生的人格;(2)幫助學生克服自卑感。
3.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1)幫助學生通過實踐鍛煉其自我控制能力;(2)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與方法。
備考輔導:2013年教師資格HD高清課件全新上線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