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有機體獲得經驗的過程,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聯結,而是通過積極主動的內部信息加工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一、苛勒的完形一頓悟學習理論
(一)苛勒的經典實驗
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間.對黑猩猩的問題解決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從而提出了與當時盛行的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學習理論相對立的完形一頓悟說。
(二)完形一頓悟說的基本內容
1.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苛勒認為,學習是個體利用本身的智慧與理解力對情境及情境與自身關系的頓悟.而不是動作的累積或盲目的嘗試。頓悟雖然常常出現在若干嘗試與錯誤的學習之后,但不是桑代克所說的那種盲目的、胡亂的沖撞,而是在作出外顯反應之前。在頭腦中要進行一番類似于“驗證假說”的思索。動物只有在清楚地認識到整個問題情境中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時,頓悟才會出現。
2.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
完形是一種心理結構,是對事物關系的認知。苛勒認為,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都是由于對情境中事物關系的理解而構成一種“完形”來實現的。
完形一頓悟學說作為最早的一個認知性學習理論,肯定了主體的能動作用.強調心理具有一種組織的功能,把學習視為個體主動構造完形的過程,強調觀察、頓悟和理解等認知功能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這對反對當時行為主義學習論的機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苛勒的完形一頓悟學習與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學習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絕對對立的。嘗試一錯誤往往是頓悟的前奏.頓悟則是練習到某種程度時出現的結果、
嘗試一錯誤和頓悟在人類學習中均極為常見,它們是兩種不同方式、不同階段或不同水平的學習類型。一般說來,簡單的、主體已有經驗可循的問題解決,往往不需要進行反復的嘗試一錯誤:而對于復雜的、創造性的問題解決,大多需要經過嘗試一錯誤的過程,方能產生頓悟。
二、布魯納的認知一結構學習論
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之為認知一結構論或認知一發現說。
(一)學習觀
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渤地獲取知識。并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地建構其知識體系。由此,布魯納十分強調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認為認知結構可以給經驗中的規律性以意義和組織,使人能夠超越給定的信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他主張應當向學生提供具體的東西.以便他們“發現”自己的認知結構。
2.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布魯納認為,學習活動酋先是新知識的獲得。獲得了新知識以后,還要對它進行轉化,我們可以超越給定的信息,運用各種方法將它們變成另外的形式,以適合新任務,并獲得更多的知識。評價是對知識轉化的一種檢查,通過評價可以核對我們處理知識的方法是否適合新的任務.或者運用得是否正確。
三、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一)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
奧蘇伯爾根據以下兩個維度對認知領域的學習進行了分類。一個維度是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系,據此可分為機械的學習和意義的學習;另一個維度是學習進行的方式,據此可分為接受的學習和發現的學習.
機械學習就是學習者并沒理解符號所代表的知識,只是依據字面上的聯系,記住某些符號的詞句或組合.死記硬背。
意義學習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接受學習是指教師把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對學生來講,學習不包括任何的發現。只是需要把學習內容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相聯系。
發現學習是指學習的內容不是以定論的形式教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先從事某些心理活動.發現學習內容.然后再把這些內容與已有知識相聯系。因此,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的根本區別在于學生在將新舊知識相聯系之前.是否有一個發現的過程。
(二)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
1.意義學習的實質
所謂意義學習.奧蘇伯爾認為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相反,如果學習者并未理解符號所代表的知識.只是依據字面上的聯系,記住某些符號的詞句或組合,則是一種死記硬背式的機械學習。所謂實質性的聯系。是指表達的語詞雖然不同,但卻是等值的,也就是說這種聯系是非字面的聯系。所謂非人為的聯系.是指有內在聯系而不是任意的聯想或聯系。指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觀念建立在某種合理的邏輯基礎之上的聯系。
2.意義學習的條件
意義學習的產生既受學習材料本身性質(客觀條件)的影響,也受學習者自身因素(主觀條件)的影響。
從客觀條件來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的。一般來說,學生所學的教科書或教材,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邏輯意義的。
從主觀條件來看,實現意義學習的條件主要有:
(1)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
(2)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如果學習材料本身確邏輯意義,而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又具備了適當的知識基礎.那么。這種學習材料對學習者來說就構成了潛在的意義。即學習材料有了和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的適當觀念建立聯系的可能性。
(3)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顥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意義學習的目的。就是使符號代表的新知以獲得心理意義。
(三)奧蘇伯爾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1.課堂教學的原則
(1)逐漸分化原則
逐漸分化原則是指首先應該傳授最一般的、包攝性最廣的觀念,然后根據具體細節對它們逐漸加以分化,這樣可以為每個知識單元的教學都提供理想的固定點,即對新知識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識。
(2)綜合貫通原則
綜合貫通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比較觀念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在觀念間建立起聯系。通過綜合貫通,使分化的觀念相互聯系起來,這一原則保證了總括學習和并列學習過程的進行。
2.促進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策略——先行組織者策略
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起來。設計“組織者”的目的,是為新的學習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定點,增加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加涅被公認為是將行為主義學習觀與認知主義學習觀相結合的代表。加涅認為。學習是神經系統中發生的各種過程的復合,學習不是刺激反應問的一種簡單聯結。在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觀中.學習的發生同樣可以表現為刺激與反應,刺激是作用于學習者感官的事件.而反應則是由感覺輸入及其后繼的各種轉換而引發的行動,反應可以通過操作水平變化的方式加以描述。但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著“學習者”、“記憶”等學習的基本要素。
加涅根據信息加工理論提出了學習過稷的基本模式,認為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即學習者將來自環境刺激的信息進行內在的認知加工的過程。根據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進一步認為,學習包括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習者頭腦中的內部活動。他把學習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動機階段、了解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反饋階段。
備考輔導:
考前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