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心理學被視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是心理學發展史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后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為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后來在維果斯基、奧蘇伯爾、布魯納等人的推動下,這一理論得到充分的發展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一、建構主義學習觀
(一)學習的主動建構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信息建構者。學習者綜合、重組、轉換、改造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釋新信息、新事物、新現象。或者解決新問題。最終生成個人的意義。
(二)學習的社會互動性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通過對某種社會主義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工具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通過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所謂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問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形成了一定的規范和文化。
(三)學習的情境性
建構主義者提出了情境性認知的觀點,強調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情境性.認為知識是不可能脫離活動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學習應該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知識是存在于具體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動中,只有通過實際活動才能真正被人所了解。人的學習應該與情景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聯系在一起,人們通過對某種社會實踐的參與而逐漸掌握有關的社會規則、工具、活動程序等,形成相應的知識。
二、建構主義學生觀
在學生觀上,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近年來。關于兒童早期認知發展的研究表明,即便年齡很小的孩子也已經形成了遠比我們所想象的要豐富得多的知識經驗。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本身便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師需要在他們已有的經驗世界中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
三、建構主義知識觀
在知識觀上,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了質疑。強調知識的報考性。
建構主義者一般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不是最終答案;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我們并不是拿來便用,一用就靈,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較普遍的認可,但這不意味著學生會對這些命題有同樣的理解,因為這些理解只能由每個學生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的啟示
第一,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模式、有關的先前知識和教材的狀況有所了解,以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獲得新意義。修正以往的概念。
第二,教師除講授學習材料之外,還要培養學生學會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結合學習材料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認知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組織、評價、監督、控制自己的認知過程,最終能使學生獨立進行理解性的學習。
備考輔導:
考前沖刺: